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白云翔:为何要提出手工业考古?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2022年03月14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打印 文字大小:

 

白云翔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办公室受访后留影。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为什么要在考古学领域提出一个“手工业考古”的分支学科?手工业考古研究内容有哪些?如何推动相关研究?城市手工业考古有何独特之处?手工业考古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能发挥什么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白云翔在中国考古学界率先提出手工业考古概念,并在10年前发表《手工业考古论要》专业论文,确立手工业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很快在考古学界引起积极反响。他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详细解读手工业考古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设想。 

为什么要提出手工业考古? 

白云翔介绍说,作为近代工业革命之前加工制造业和矿业等各种传统工业的总称,古代手工业也即“前工业时期的工业”,它和农业共同构成人类诞生后整个古代社会两大主要社会生产领域。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遗物和遗迹两大类,而遗物绝大多数又是手工业生产的制品或者是与手工业活动直接有关的物品,同时,考古学又是从古物(实际上就是古代手工业的制品)的寻找和研究为发端。因此,近代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跟古代手工业尤其是手工业制品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白云翔指出,在近代考古学中,与古代手工业相关的研究是考古学与之俱生的课题,但“手工业考古”却是一个全新的命题。“这样一个命题并使之逐渐成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无论对于考古学学科的不断完善还是考古学最终目标的逐步实现,乃至对于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都应当是必要的”。 

他认为,“手工业考古”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迄今的考古学研究及其成果,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与古代手工业有着某些关联。之所以提出“手工业考古”的命题并讨论其相关理论和方法问题,是祈望建立手工业考古的体系,推进古代手工业的系统性考古学研究,以进一步完善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促进考古学的繁荣和发展。 

手工业考古有哪些主要门类? 

白云翔表示,手工业考古首先是古代手工业各个门类的考古学研究,而古代手工业是一个门类众多的产业系统。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国史前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手工业根据生产内容并结合产品用途,大致可分为石器、铁器工业,木器、骨角蚌器、金银器、皮革、服装、油料等加工业,陶瓷烧造业、青铜冶铸业、钱币铸造业和漆器、玻璃、火药、文具、车船等制造业,以及纺织业、制盐业、酿造业、制糖业、制茶业、造纸业、印刷业、编织业、采矿业共25个大的门类,有些门类还可分为若干小的门类,也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不同的门类划分。 

其中,石器工业是史前时代最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历史时期的玉器加工、石器具制作和石雕等石作手工业也属于这一大的门类。 

陶瓷烧造业既包括史前时代陶器的烧造、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烧造,更包括汉代以后历代陶器和瓷器的烧造;既包括日用陶瓷的烧造,也包括砖瓦等建筑陶瓷材料的烧造。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经久不衰的一个手工业门类,尤其是东周以后的砖瓦烧造业、魏晋以后的瓷器烧造业,更是规模庞大的一种产业。 

白云翔指出,手工业生产的分类并非绝对,各门类之间有密切联系,如青铜冶铸业、铁器工业等与采矿业有着直接的联系,纺织业与服装加工业直接关联等。各种手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也有密切联系,如酿造业、制糖业、制茶业、编织业等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车船制造业与交通运输、钱币铸造业与商业都有密切联系。 

同时,古代的加工制造活动还有许多,如粮食加工、食品加工、豆腐加工、印染等,但它们或者作为其他产业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或者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手工业,因此未单列为手工业的一个门类。此外,手工业的分类往往因研究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根据产品用途不同而进行的“兵器制造业”“农具制造业”“副食品加工业”的分类等。 

手工业考古研究内容是什么? 

白云翔说,古代手工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手工业考古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研究系统。手工业考古是从古代手工业各个门类的研究出发,而古代手工业门类众多,各门类之间从原材料、生产技术到生产方式、产品及其流通和应用等各方面也多有差异。 

从总体上看,手工业考古主要包括原材料研究、生产工具和生产设施研究、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研究、产品研究、产品流通和应用研究、生产者研究、生产经营方式研究、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研究、社会经济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等10方面内容。 

白云翔强调,就手工业考古的研究实践来说,手工业考古可以是一个手工业门类、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手工业的研究,也可以是一种手工业的某一方面的研究,乃至某一作坊、某种工艺、某种产品的个案研究。就整个手工业考古而言,应当是各种手工业各个方面的系统研究,即使是进行非常微观的个案研究也应当具有手工业考古的系统思维和宏观视野。 

手工业考古研究如何开展? 

白云翔指出,古代手工业门类众多,手工业考古研究的内容复杂,因此,手工业考古最基本的方法无疑是近代考古学的方法,但同时还必须跟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尤其是多学科合作,并且还需要多种视野。 

他具体分析称,作为手工业考古中的考古学基本研究,一方面是通过田野考古获取有关手工业的遗迹、遗物和其他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等基本方法,对各种实物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解释。 

就手工业考古的田野考古来说,除了从聚落、城址、窖藏和墓葬等各种文化遗存中获得大量的手工业产品外,最重要的是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或工场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包括城址和聚落址中的有关手工业遗迹。 

白云翔提出,手工业考古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但由于古代手工业门类众多,手工业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涉及到原材料、工艺技术等有关自然科学技术领域,而且涉及到生产、商品交换等社会经济领域,还涉及到社会组织结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等领域,这就要求手工业考古在以考古发掘和研究为基础的同时,必须与相关学科有机结合,包括与文献史学、现代科技、科技史学、人类学、模拟实验研究等结合。 

此外,手工业考古研究涉及领域众多,并且这些领域又相互关联,这就要求在研究的实践中以考古学研究为基础并加强多学科合作的同时,还应具有生态环境学、科学技术史、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社会文明、文化交流等广阔的研究视野。 

他强调,手工业考古不能仅仅局限于手工业生产本身,而要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一个“产业系统”和一种“文化因子”进行研究,并由此出发更广泛、更深入地探讨手工业与人、手工业与自然环境、手工业与科学技术、手工业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手工业与社会形态演进、手工业与古代文明的关系,进而探求手工业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规律。 

为何单提城市手工业考古? 

在提出并确立手工业考古这一考古学分支学科基础上,白云翔近期基于当今的时代背景并结合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态势,又单独提出“城市手工业考古”的命题,这是为什么? 

他说,任何一座城市都离不开经济生活,而古代城市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尤其是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历史背景之下,手工业更是城市经济生活的主要构成要素。毫无疑问,手工业考古是城市考古的题中应有之义,并且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白云翔指出,城市手工业考古是指古代城址范围内外(包括城址本体及其近郊范围在内)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从各地城市考古的实践来看,历代城址考古中都发现有手工业遗存。手工业是古代城市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手工业遗存是古代城址的重要物质文化遗存,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是城市考古的基本任务之一。 

就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业布局或手工业的空间分布来看,尽管时代不同和产业不同而分布特点有所不同,并且同一手工业门类的作坊遗址往往在各地都有所发现,但又常见两种类型的集中分布区即“产业集聚地”:一种是以原材料产地为中心的集中分布区,即以原材料产地为纽带形成的产业集聚地;另一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集中分布地,即以城市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地。很显然,城市是古代手工业的重要产业集聚地。 

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城市中的手工业不仅门类多样,而且往往是当时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以及高端物品制作生产集中地。例如,在春秋至秦汉时期,铁器工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并且是支柱性产业,东周列国都城、秦汉都城以及郡县治城内外,往往集中发现有铁工场址;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钱币铸造业,更是集中在都城内外或郡县治城之中。因此,城市手工业考古对于研究当时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手工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他表示,古代城市中手工业不仅门类多样,而且更重要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手工业的集聚地,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手工业是当时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代表和“缩影”,城市手工业遗存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无疑是手工业考古的重点之一。 

城市手工业考古既是城市考古的一部分,又是手工业考古的重点之一,其研究对象是古代城市的手工业,产业结构及其变迁、产业布局及其与城市布局结构的关联和变迁、生产经营方式研究即手工业生产的性质和所有制问题,这些都是城市手工业考古的要点,“供应链”和“产业链”,则是城市手工业考古中的两个重要视角。 

白云翔总结认为,城市手工业考古作为城市考古和手工业考古的交叉研究领域,既是深化城市考古的需要,也是推进手工业考古的需要。在中国城市考古取得长足进展、手工业考古方兴未艾的今天,城市手工业考古的提出和不断推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积极意义,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一条: 9000余名志愿者服务北京冬残奥会:传递力量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