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刘勰
2018年08月24日 来源:山东省情网 
打印 文字大小:


刘勰(约465~532年),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省莒县)人,侨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南朝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刘勰出身于没落的世族之家,一生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代,而其由入仕到出家为僧的活动,则在梁代,因史籍称其为梁人。其父刘尚曾做过越骑校尉,但死得较早,家道中落,刘勰孤寒无依,笃志好学,立志不婚娶。曾入定林寺,依附当时著名佛僧僧祐,与之居处长达10多年。

刘勰在定林寺期间,既博通佛教经论,深研佛理,协助僧祐整理了定林寺里的佛经,又饱览了经史百家著述和历代文学作品。同时,从“齿在逾立”开始,经过几年的时间,大致在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年),所著《文心雕龙》脱稿。在当时门第森严的世族制度统治下,由于刘勰出身寒微,地位低下,其著作《文心雕龙》没引起时人重视,以至“未为时流所称”(《梁书·刘勰传》)。刘勰对此很不甘心,他“自重其文”,乃背着自己的书稿,在当时文坛享有盛誉、身居要职的沈约车前挡驾,把书稿呈上去。沈约看后,“大重之,谓之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梁书·刘勰传》)因此,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得世人所知,这也是刘勰踏入仕途的重要因素。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刘勰起家为奉朝请。此后,相继任临川王萧宏的记室、车骑将军夏侯祥的仓曹参军、太末(今浙江省龙游县)令、仁威将军萧绩的记室。直到50岁以后,任昭明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兼步兵校尉。因其任通事舍人时间较久,故世称刘舍人。萧统喜爱文学,对刘勰甚是器重。《梁书·刘勰传》载:“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在此期间,刘勰与萧统关系极好,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所以,刘勰一生幸运之时,即是他任通事舍人之日。后奉命与名僧慧震在定林寺整理佛经,经成后,便弃官在定林寺为僧,法名慧地,不到一年即去世了。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全书10卷,共50篇,分上下两编,3万7千多字,概括了从先秦到晋宋千余年的文学面貌,评论了200多个作家,总结了30多种文体,系统地探讨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艺术方法,建立了体大虑周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最早、最精密的一部系统而又完整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作者在第50篇《序志》中,曾简洁、精辟地阐明了全书的内容: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怪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取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从以上一段引文中,可知《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文之枢纽”,即文论的总纲,包括从《原道》至《辨骚》,共5篇。这部分重点论述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作者著作此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为全书的关键部分。(二)“论文叙笔”,即文体论,包括从《明诗》至《书记》,共20篇,分“论文”和“叙笔”两方面内容,联系作家作品,分别研究和评价了自古以来各种文章体裁及其发展概况、特点和写作经验。(三)“割情析采”,即创作论和批评论,包括从《神思》至《程器》,共24篇。所谓“情”,是指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作品的内容。所谓“采”,是指作品的文采、词藻,即作品的形式。刘勰在这一部分中,对前人大量创作经验进行了考察,从创作论和批评论的角度,解剖文章的内容和分析文章的形式,进而总结出许多创作理论中的问题,概括出理论体系来。最后一篇《序志》,是作者为该书写的总序,交代了书的命名、写作动机和内容,总结了全书。

刘勰的著述,除《文心雕龙》外,尚有《灭惑论》(见于《弘明集》卷八)、《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古像碑》(见于《艺文类聚》和《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六)。

上一条: 温子升

下一条: 贾思勰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