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等修,宋育仁等纂。杨森,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四川广安人,民国初期官至四川督办,1977年卒于台湾。宋育仁,字芸子,又字芸岩,号问琴阁主,晚号道复。四川富顺人。早年入成都尊经书院肄业,师从王闿运,与杨锐齐名,并称为“扬雄、宋玉”,光绪五年(1879)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光绪十七年(1891)任广西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年(1894)出使英、法、意、比,充驻英二等参赞,甲午战争时,在英国密谋借款购买舰队,偷袭日本,密谋失败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辞差回京,进呈《采风记》,被誉为“四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回国后,参加“强学会”。光绪二十二年(1896)宋育仁奉旨回川办理商务,在重庆创办四川地区第一张报纸《渝报》,被称为“四川报业鼻祖”,光绪二十三年(1897)兼任成都尊经书院山长,创立“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印行《蜀学丛书》,是四川地区维新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后,由京从海道趋赴行在,分发湖北试用道,辛亥革命后,1914年受聘为国史馆纂修,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称帝,主张还政于清,被递解回原籍,编管于成都。1916年以后,任四川国学院(即后来的“四川国学专门学校”)院长,创办《国学月刊》,兼四川通志局总纂,编撰《四川通志》。1931年病逝于成都东山草堂(今成都三圣乡),享年74岁,私谥“文康”。宋育仁一生著述颇多,计有《孝经正义》《说文解字部首笺正》《经术公理学》《经世财政学》《时务论》《采风记》《问琴阁丛书》等经史、政论、诗文数十种。事迹具佚名《宋育仁轶事》、宋维彝《宋芸子先生行状》、萧月高《宋芸子先生传》易公度《宋育仁先生传略》《补遗》、刘海声《宋育仁先生年谱》等。
自1816年嘉庆《四川通志》纂修后,四川已有百余年未再修通志。1920年5月,四川省长杨庶堪,颁令成立重修四川通志局,负责指导全省地方志纂修工作。是年通志局颁发“县志纲要”11项,交由各地实行。这是民国时期四川省政府颁行的第一个关于修志的条例。但因省长杨庶堪旋即去职,各议俱寝。
1924年,杨森任四川军务督理,宣布设立“重修《四川通志》局,聘请当时蜀中名儒宋育仁为总纂,陈酉生为协理,龚煦春、周翔、张森楷等参与修纂。本届省志编修因川中时局及经费等客观原因,艰难进行,至1931年底宋育仁去世时,只完成《四川通志》初稿。后由通志局协理陈酉生、提调苏兆奎共同负责辑补。陈、苏二人不久也去世,通志局陷入瘫痪状态。1935年刘湘统一四川后,曾函请邵明叔(从恩)、尹仲锡(昌龄)分任正、副总纂。邵、尹二人联名复函辞谢。通志局主持无人,员工相继星散。1936年,编成《四川通志》稿本共300余册,均为毛笔小楷抄正线装。其中内容,多原辑录旧省志中之礼俗、寺观、祠庙、职官、学校、人物等门类的资料,亦有一些新采访得来的史料,但是数量不多。宋育仁去世后,加之川中军阀混战,遂无人再举修志事,并使部分稿子散失,诚为一大憾事。而设局初期编制的《重修四川通志目录》则在宋育仁去世后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成册。宋氏有言称:“今先出全书目录,以证修订之旨要”。总目分八门近二百个类目,较之旧通志,自是有许多改进,门类设置更趋合理,而且拟编纂大量清末民国初的珍贵史料。故此次省志之编修,陈义虽高,然终未毕其功,稿本又散佚近半,仅仅留下一部分抄录之残稿,今仅存一百二十九册稿本,存者多系采辑、抄录之资料,是志之优劣便不能进一步评说。
今存民国二十年(1931)前的残稿本,为卷五十二之部分。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例言》(一卷)
民国宋育仁撰,龚维锜辑。宋育仁,见“【民国】四川通志”条。龚维锜,成都人,字葆青。生卒年不详。《益州书画录补遗》称其“长诗古文词;善书法,深得赵孟頫遗意,有名一时。”
《重修四川通志例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志书,它只是宋育仁编纂民国《四川通志》时所拟的一些章程、条例。龚维锜《跋重修四川通志体例》言此例言编辑的原委,曰:“甲子(1924)之秋,公请广安将军(杨森)主持其事,遂礼聘先生(宋育仁)为修志总裁,而分聘全蜀故旧耆贤分任编纂。先是,巴县杨沧白省长在任,立案修志,分县派款,设局筹备。军兴旋罢,至是书局重开。先生手创条例以谂同事诸君,随时印发,积之渐久,或至遗忘。爰裒辑成册,重加校印,分贻乡帮硕彦,及于海内名流,共相商榷。知先生述作斯志之心,亦即为重修蜀志之缘起。”
此《例言》收录了宋育仁为编《四川通志》所拟的20篇文字,分别为:《拟修四川通志例言》《论史学方志上》《论史学方志下》《厘订长编初稿略例》《修志审定体例得失旨约》《重修四川通志功课门目》《重修四川通志功课表》《分功规约》《征集处校雠规约》《开始校补功课例略》《修志重言》《校雠程序分门旨约》《分功程序条限续言》《第二期开辑长编分功约说》《长编功课期限列目说明书》《长编功课说明书续言》《修志旨要续约》《拟选四川文征例言》《分致各道县请采访调查表式》《重修四川通志成书成绩表》。书后有龚维锜《跋重修四川通志体例》。这些规章是研究民国《四川通志》编纂过程、编纂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今存民国十五年(1926)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目录》(不分卷)
宋育仁、陈钟信纂修。宋育仁,见“【民国】四川通志”条。陈钟信,字孟孚,富顺县自流井(今自贡市自流井区)人。光绪四年(1878)中秀才,光绪八年(1882)乡试中举,光绪十五年(1889)殿试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六年(1890)散馆,光绪十八年(1892)摺文选司掌印郎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鸿胪寺少卿,宣统二年(1910)任顺天府府丞,辛亥革命后返川,寓居成都,研习书法,自成一体。以其声望,为成都“五老七贤”之一,并为民国《富顺县志》的总检校,为民国《富顺县志》的成书做出了贡献。
1921年富顺宋育仁主修《四川通志》,历十年而稿未就,临终托钟信毕其功。接手后,《四川通志》原订九门,已成六门,拟裁并一门,续成二门。至1934年,《四川通志》大体已具,乃编《重修四川通志目录》一书,并为后序。
今存民国25年(1936)铅印本。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后案》
不署撰人。
此《后案》印刷板式、字体与《重修四川通志例言》《重修四川通志目录》相似,疑为同时、同地所印,或出自陈钟信之手。
民国《四川通志》共分八门四十七目,副录若干篇,总计一百六十七卷。《后案》按编撰顺序,依次介绍各门各目的主要内容。最后强调通志取材的标准,称“必其有系于国政民生者,始列于篇”。
今存民国间铅印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