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闸北区志
2018年07月23日  
打印 文字大小:

闸北区志

编著者:上海市闸北区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3月第1版

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4/node2249/zabei/node54463/images/00000714.jpg

总述

闸北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北部,南临吴淞江(苏州河)与黄浦、静安两区隔江相望,东连虹口区,西靠普陀区,北接宝山区。铁路上海站置于境内,是上海市通往全国的陆上大门。1996年底,区域面积28.48平方公里,人口67.19万人。区人民政府机关设于秣陵路50号。

境域以吴淞江(故道)为界。江北,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隶属昆山县,后隶属嘉定县、宝山县。江南,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隶属华亭县,后隶属上海县。清同治二年(1863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境域东南隅西至北西藏路(今西藏北路),迤东经新疆路、海宁路,折入北浙江路(今浙江北路),北至界路(今天目东路)、老靶子路(今武进路),东至北河南路(今河南北路),南濒苏州河,0. 73平方公里土地陆续被划入美租界,后并为公共租界。清光绪二十六年,地方绅商为抵御租界当局扩张,自辟华界商埠,设闸北工程总局。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闸北自治公所。辛亥革命后,建闸北市,设闸北市政厅。民国17年(1928年),始建行政区,称闸北区。上海沦陷期间,日伪改闸北区为沪北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改设第十四、十五行政区。民国36年,两区分别改称闸北区和北站区。解放后,1956年两区合并称闸北区,面积6.70平方公里。以后,区境几经扩大,1992年彭浦乡(今彭浦镇)划入后,成现状。1993年,置12个街道、1个乡。1996年,撤销中山北路以南8个街道,重建天目西路、北站、宝山路、芷江西路街道,全区置8个街道、l个镇。

(一)

清康熙、雍正年间,吴淞江上曾建两座挡潮石闸(老闸、新闸),地境因在两闸之北而得名闸北。时地境虬江以南大部是水网交叉之地,仅两闸周边逐渐形成市集。虬江以北是农田和自然村落。清道光末年至同治初年,各地移民不断流入上海,贫民多在地境南部筑棚开垦定居,始有梅园头等自然村落和唐家弄居民点。时境内客货多靠吴淞江运达,江岸逐渐成为农副产品等物资集散和交易地。有乡村道路分别自老闸、新闸通往江湾镇、大场镇和真如镇。

清同治二年起,境域东南隅被划入租界。翌年起,租界工部局在吴淞江上建桥。清光绪二年,英商擅筑的吴淞铁路通车,在今河南北路七浦路口设上海车站,后被清政府收购、拆除。此后,租界地区大规模筑路建房,开厂办店。至20世纪20年代,形成道路网络,建成220条里、坊、弄。有华商创办的公和永缫丝厂等缫丝、翻砂、机器制造和卷烟等工厂60余家,有茶栈(号、庄、行)65家,形成茶叶小区,有店铺374家和唐家弄万茂场集市。吴淞江北岸(今河南北路至福建北路),建成上海最大的内河码头,有定期客货班轮往来于上海至太湖流域各埠。同时,中西文化交汇,既有玉茗楼等传统书场和剧场,又有中国电影史上首映营业性影片“西洋影戏”的徐园“又一村”。

光绪二十六年,为抵御租界当局扩张,粤商陈绍昌、浙商祝承桂等联合地方绅商,呈准两江总督自辟商埠,创办上海第一个民办市政机构——闸北工程总局,地境华界地区开始城市化,建桥、筑路改善交通。继清政府重建吴淞铁路,取名淞沪铁路后,沪宁铁路于光绪三十四年通车,民国5年(1916年)沪宁、沪杭甬两线贯通并在境内先后建沪宁站、上海北火车站(简称北站)和麦根路货站(后称东站)。共和新路、中兴路口设沪太长途汽车公司,修筑通往江苏、太仓的沪太长途汽车路(今老沪太路、沪太路),辟沪太线,创沪上第一条跨省市汽车客运线。至20世纪20年代末,先后兴建里弄590余条、道路70余条,沪宁铁路两侧和柳营路以南地区形成道路网络。光复路一带建成众多货物装卸码头,成为仓库堆栈集中地。汽车运输行亦由沪上首批3家发展到12家,承运铁路、码头到发物资。

闸北华界地区自辟闸北商埠后,因地价低廉,水陆交通便捷,一些清政府官僚和民族资本家纷纷到闸北投资,争购地皮,建厂开店。商务印书馆、闸北水电公司、福新机制面粉厂等先后落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迅速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末,闸北华界地区有较大工厂256家,为全市较大工厂566家的45.23%,形成缫丝、化工、制药、印刷、粮油加工、机器制造、玻璃、搪瓷等20多个行业,被誉为“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据民国19年上海工业门类调查,闸北华界的纺织、化工、食品、印刷和机电工厂数分别占全市同业工厂总数的41.57%、23%、22.38%、29.57%和16%。商业迅速发展,成为上海华界商业中心之一。新闸桥以北一带,日到米船百余艘,沿街米行、米店近百家,是沪上著名米业北市场所在地。大统路开设各类商店50多家,有“闸北南京路”之称。光复路竹木行和新民路皮草市场闻名全市,成为闸北西南部的繁荣中心。宝山路一带,以旅客为服务对象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形成规模,成为闸北东北部的繁荣中心。

民族资本工商业兴起的同时,境内社会各项事业亦相应发展,并成为华界近代文化中心之一。自光绪三十年起,许多有识之士来境兴学,先后有蔡元培创立的爱国女学校迁入境内,并创办女子手工传习所,开闸北职业教育之先河。境内第一所私立小学——飞虹义务小学堂创立。夏瑞芳创办小学师范讲习所及尚公小学校。湖州旅沪同乡会杨信之创办湖州旅沪公学。凌铭之创办的沪上第一所女师——南洋女子师范学校迁入境内。唐乃康创办市北公学。至民国20年,境内曾办过小学160余所,中学40余所,各类职业教育学校20余所和高等学校10余所。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新式教材和刊物,并创办中国第一个活动影戏部,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和发展作出贡献。至20世纪30年代初,先后有编辑、出版、发行单位74家,出版报刊25种。有闻名远东的东方图书馆等图书馆6座。有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林记更新舞台等大小剧场、电影院11座。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日益发展。一些慈善团体施诊、施药、施米、施粥、施棺,还创办时疫医院,救治贫民。相继建立公、私立医院40所。并先后有徐一冰等人创办中国最早的体育学校——中国体操学校,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创办精武体操会(精武体育会前身),王季鲁等人创办的中国女子体操学校迁入境内,一些武术名家落户闸北,从事武术活动,授徒传艺。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的压迫,闸北人民奋起斗争。为反对租界当局侵略扩张,闸北人民进行反对编钉门牌、征收各种捐税、扩占土地等斗争,直至民国11年,终于挫败租界当局的扩张阴谋。宣统三年,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等筹建的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境内召开成立大会,策划长江中下游各省起义。同年,闸北光复。五四运动后,革命文化在境内广为传播,郑振铎、叶圣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潘汉年等进步文化人士荟萃闸北,办报刊,宣传民主思想,传播马列主义。民国10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沈雁冰和沈泽民先后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成为境内最早的中共党员。民国11年,国共两党在闸北创办上海大学,培养革命人才。民国12年,中共中央机关由广州迁来境内办公,邓中夏、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刘少奇、李立三、周恩来、陈云等先后在闸北居住、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中共上海地委组织和领导闸北工人和学生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民国14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上海总工会在闸北成立,领导罢工、罢课、罢市斗争。是时,《公理日报》、《热血日报》在闸北设发行所,报道上海人民五卅反帝斗争情况。同年10月,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决定建立中共闸北部委员会,开展工人运动,领导反帝反军阀斗争。民国16年3月,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区委组织工人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于闸北取得起义最后胜利。但蒋介石却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境内发生震惊中外的宝山路流血惨案。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闸北工人和劳苦大众不畏强暴,坚持斗争。

(二)

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侵华日军首先向闸北华界地区进犯。在地面入侵同时,调集飞机、军舰进行轰炸、炮击,重点在北站附近宝山路一带和宋公园路(今和田路)以东地区。国民政府虽一再退让、妥协,但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的国民政府军第十九路军(简称十九路军),在上海人民全力支持下,奋起抗击侵华日军,涌现出许多浴血抗战的英勇事迹。十九路军八十八师一五六旅六团按旅长翁照垣命令,首先在闸北向入侵日军英勇反击。上海和闸北人民纷纷捐款、劳军,每天有数千人帮助十九路军挖战壕、筑工事、运送军火,并组织义勇军协同作战。至3月3日,十九路军被迫撤退,因闸北处于主战场,前后34天中,侵华日军在闸北华界地区暴虐28天,103条里弄街坊、数万间房屋被毁,北站、商务印书馆等多次被炸,东方图书馆被烧毁。仅战后上海市社会局登记,闸北华界地区商号损失4204家,工厂损失841家。文教事业单位大多毁损,直接、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银元),占全市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总数1.94亿元(银元)的68.04%。

一二八淞沪抗战停战后,闸北人民和铁路工人等,立即清理战区废墟,尽力复兴。当年5月21日,铁路即通车。许多被毁的工商企业、住宅、医院、学校重新建设起来,经济有所恢复。民国25年上海市政府对公共租界、法租界、闸北、南市、浦东5个区域调查,闸北地区工厂574家,占5个区域工厂总数1687家的34.02%。至民国26年,有大小公、私立医院39所。

民国26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闸北华界地区又首当其冲,侵华日军再次发难于闸北,进行更残酷的毁灭性破坏。入侵日军在北站一带狂轰滥炸的同时,重点转向北西藏路(今西藏北路)、宋公园路以西地区。北站、麦根路车站、商务印书馆又多次被炸,成片的民房、工厂、商店被毁。10月28日,日机又在北站一带投掷夷烧弹,使闸北大火3日,从市中心北望,白天黑烟滚滚,入夜火光冲天。侵华日军还到处烧杀抢掠和强奸妇女,并集体屠杀平民。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坚守闸北阵地。后又留下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作殊死战斗,名震中外,得到上海和闸北人民热情支援。至民国26年10月31日,孤军退入租界。在八一三淞沪抗战3个月中,入侵日军在闸北施虐80天之久。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者达数十万,大量人才和资金流入租界地区。工商企业几乎全遭毁损,40余所中、小学校被炸毁,95%以上建筑物成废墟,仅存工厂27家,商店234家,医院8所,且多在境内租界地区。闸北华界地区元气丧失殆尽,失去昔日的繁盛景象,成为上海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闸北地区沦陷后,1300余亩土地被侵华日军圈为军用。百业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不少居民处于饥饿状态,倒毙路旁者甚多,有时连普善山庄等慈善团体也来不及收殓掩埋,任其露尸街头。战争废墟逐渐成为灾民、难民聚居的棚户区。租界地区虽未遭到战争破坏,但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后,大肆掠夺,百业凋敝。汪伪政权还将居民中20~40岁的男子编组为壮丁队,使日军在境内居民中拉夫差役成为有组织的行为。日军在拂晓与派出拉夫队至闸北地区,将年轻人押往各地,强迫从事军事劳役。《申报》称,北区(闸北)成恐怖世界。面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闸北工人和人民群众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坚持斗争,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苏州路、光复路一带五金钢铁、竹木市场和北站周围商业、饮食服务业有所恢复。上海市政府虽制订《闸北西区重建计划》,因国民党政治腐败,忙于内战而成为一纸空文。由于国民党实行假民主,真独裁的反动统治,闸北人民又陷入悲惨境地。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闸北进步教师、学生连续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一系列斗争。民国38年春,为迎接上海解放,中共沪北区委员会和闸北、北站分区委组织工人、学生开展反屠杀、反搬迁、反破坏为中心的护厂、护校斗争,并于5月中旬统一组建人民保安队。在斗争中陈潘旭、杨新等中共党员、民主人士和国民党起义军官等43人,在宋公园(今闸北公园),遭国民党杀害。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共地下组织策应下,解放全境。至解放前夕,闸北、北站两区境域为7. 319平方公里,人口54.84万人,稍有规模的工厂仅有41家,手工业作坊1500余家,店摊7832家,中学19所,小学103所,附属幼儿园14所。电影院2座,简陋小剧场5座,医院9所,床位504张。失业人员2万余人。棚户简屋面积达67.5万平方米,棚户集中点120多处,居民7万户,23万余人,占闸北、北站两区总人数的41.94%。

(三)

解放初,闸北、北站两区在完成接管任务后,于1950年6月分别建立中共区委和区人民政府,领导区内人民建立革命秩序,巩固人民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和中国人民银行区办事处,创办消费合作社,扶持私营工商业,保护合法经营,打击投机倒把,平抑市场物价,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通过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迅速恢复和发展。接着开展“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和民主改革,引导私营企业走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连同老合营企业,境内3160家私营工厂、6433家私营商店实行公私合营,1462户手工业者和9132户固定摊贩实行合作化。同年9月起,贯彻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按照中共上海市委(简称市委)确定的“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一批工厂先后迁入和田路陈家宅一带,形成以化工、仪表为主的和田工业区。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工厂规模扩大,技术更新,生产发展。至1957年,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363. 73万元,比1951年增加12倍,工业总产值1.63亿元,利税3837.13万元。区内解放初的失业、无业人员基本得到安置。

1958年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境内彭越浦地区,辟建以机电工业为主的彭浦工业区,上海冶金通用机械厂(今彭浦机器厂)等大型骨干企业先后迁入。在“大跃进”热潮中,全区工厂企业普遍开展以增产节约、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涌现出志成兴钢铁制品厂、联华带钢厂、精业机器厂等先进单位。期间,组织家庭妇女参加生产建设,以里弄生产组形式的街道工业开始创办。但在“大跃进”运动中,一度发生急于求成,高指标等错误做法,挫伤群众积极性。同时,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集市贸易消失,流通渠道单一,商业网点减少。

三年困难时期,市场商品紧缺,凭证、凭票、定量供应商品增加。1961年起,执行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一定程度上纠正失误。1963年,经济状况开始好转,至l965年,工业总产值8.23亿元,利税2.3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38亿元,分别比1957年增加4.05倍、5.07倍和5.30倍。商业销售额2.20亿元,比1956年的1.12亿元增加近1倍。

在棚户集中的基础上,进行市政建设和旧区改造。50年代初,区政府在棚户区设给水站,装路灯,敷设下水道,建造厕所,改善居住条件。配合市政工程,改造和拓宽广肇路(今天目西路)、西藏北路和中山北路,建长寿路桥。1956年起,拓宽和延伸共和新路,架设解放后全市首座跨铁路的共和新路旱桥,以配合辟建彭浦工业区。1958年起,建彭浦新村,新建延长、广中、汶水、闻喜、灵石路等干道。1963年起,在全市率先成片改造蕃瓜弄棚户区,建造居住新村。

社会各项事业有较大发展。1956年建全国第一所聋哑青年中等职业学校——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至1965年,小学120所,学生14.73万人,分别比解放前夕增长16.5%和增加5.7倍。旧有影院、剧场、书场得到改、扩建,新建影院、剧场、工人俱乐部、少年宫各1座,区和街道均建立文化馆(站)和图书馆。区级综合性医院2所,地段医院9所,专业站所4所,床位1974张,比解放前夕增加2. 92倍,初步形成医疗防治网。新建区体育场馆2座,创办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2所,区运动员超世界纪录1项,破全国纪录2项,获全国、市冠军5项。同时,全区掀起学雷锋、王杰活动,树立助人为乐,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社会主义新道德风尚。组织共产党员、干部学大庆、学焦裕禄,进行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各方面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失,受到打击的干部、群众达2万余人,导致166人非正常死亡,被无辜抄家、冲击、挨批斗或拘禁、劳动惩罚的更无法计数。正常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秩序受到冲击。区人代会、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都被迫停止活动,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影响和危害。

(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转移。全区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1992年起,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精神,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方面都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84年起,改以街道为块管理的街道工厂为区集管局集中统一领导,并按行业、产品近似企业分类归并成立公司。同时,在全区工商企业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任期目标制和在部分企业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1988年起,市对区实行财政包干,闸北区实行“核定收支基数,前三年递增包干,后两年增收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围绕这一改革措施,区政府分别拟定企业、行政事业和街道的承包方案,并落实基层和企业的财政承包责任制,明责放权,搞活经济。继而在区属小型工商企业推行涉及产权的退资租赁、风险抵押承包、股份合作制和企业兼并等形式的自主经营责任制,并组建不夜城股份有限公司和舒乐时装集团公司,进一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3年与1980年相比,区财政收入增加4.24倍,达到4.56亿元;区属工业总产值增加14.67倍,达13.48亿元,第三产业销售收入增加8.69倍,达到51.65亿元;农业总收入0.27亿元;出口拨交额2.30亿元。1994~1996年,围绕“抓大,放小”方针,加大改革力度,培育组建涉及商业、房产、工业的不夜城联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亚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大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华集团公司等,调整生产经营布局,扩展国内外市场,提高规模效益。区五金交电公司列入市内首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小型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累计达714户,退资租赁企业累计达469户,接收市轻工系统划转的36家小企业,区的经济功能增强。并进行区级机关的机构改革工作。全区经济持续发展。1996年与1993年比,财政收入增长50.44%,达到6.86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97.85%,达到26.67亿元,第三产业销售收入增加1.64倍,达到136.10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增加1.61倍,达到6.01亿元。

工业迅速发展。1979年起,在发展区属经济的同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区域经济。区属工业由自营发展到联营和兴办三资企业,并辟建走马塘工业小区,后扩展为市北工业新区,实行“南厂北移”,吸引中外客商投资建厂,发展外向型经济和私营经济。至1993年,区境有各类工厂904家,(其中部、市属工厂249家,私营工厂32家),职工19.76万人(不含私营,下同)固定资产原值40.59亿元,工业总产值103.39亿元,利税6.86亿元,出口创汇5.29亿元和7427.5万美元。1994~1996年,市北工业新区先后引进德律风根微电子公司等三资企业26家,并与上海大学合作开发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

商业日益繁荣。改造北站地区商业网点,调整、改造天潼路商业街为生产资料一条街,铁路上海站南广场周边地区建成新的商业中心。和新饭店、环龙商场、中亚饭店、新新百货公司等一批大中型现代化商业企业和新村地区商业网点相继建成。同时,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至1993年,区财贸系统商业网点1270家,营业面积38.83万平方米,比1979年12.5万平方米增加2倍多。有社会商业3698家,年营业额91.32亿元;个体商户5328户,年营业额2.23亿元。1994~1996年,嘉里不夜城一期购物中心、上海佳世客公司、新亚广场和长城大酒店相继建成开业,基本形成不夜城地区市级商业中心经营格局。建成洛川东路东方明珠一条街。调整、置换商业网点,形成彭浦新村地区区级商业中心,并建设鹏程宝都商业文化娱乐中心。1996年,有私营企业371家,个体工商户5639户。

内外协作、贸易发展迅速。至1993年,先后有外地11个市(地区)与区政府建立友好区。有32个地区(单位)在境内设办事处、联络处,占全市1/6。有外地来境内开店办厂933家,三资企业135家。境内企业也先后至苏、皖、湘等地开店办厂,并到墨西哥开办企业。至1996年,与区政府建立友好区的外地市(地区)增至13个。在境内设办事处、联络处的外省、市、县和单位增至135个。外地来境内开店办厂增至1694家。三资企业增至243家。同时,进一步开拓区外市场,不夜城股份有限公司管理济南金銮商厦开上海市商业输出管理形式的先河。

金融业发展迅速。至1993年,区境有工商、农业、建设、中国和交通银行支行5家,城市信用合作社6家,证券公司(交易所)16家,保险公司2家。1994~1996年,随着上海城市合作银行及5家金融分支机构相继开设,初步形成天目路金融贸易一条街。

各类市场加速发展。自创办改革开放后全市第一个集贸市场和七浦路小商品市场后,至1993年,区境有农副产品市场9个,小商品综合市场4个,年成交额7.18亿元,比1982年0.11亿元,增加64.27倍。房产经营开发公司达18家。1994~1996年,专业大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兴建汽车、工业品批发、金属材料交易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35个,并建成上海市北区劳动力市场和上海市北房产交易市场等。

市政建设蓬勃兴起。1984年起,配合中央和市有关部门新建铁路上海站大型综合性市政工程,拓宽改建天目西路、恒丰路、恒丰路桥,建设恒丰路立交桥和大统路立交桥。柳营河改建成合流污水地下管道,并建成时为亚洲最大的彭越浦泵站。区境北部新建一批道路,形成网络。至1993年,全区有道路153条,桥梁83座,防洪墙总长4.7公里,标高5.8米,达百年一遇水位要求。1994年起,地铁一号线境内折返段和上海火车站站、汉中路站建成启用。内环高架路和南北高架路闸北段建成通车。

改造旧区,建设新住宅等步伐加快。1979~1993年,旧区住房改建186.30万平方米,大批棚户简屋得到改造。全区新建住宅建筑面积348.95万平方米,为解放至1978年建房总面积91万平方米的3.83倍,其中高层住宅65幢,建筑面积61万余平方米。至1993年,有新村16个,住宅小区5个,其中彭浦新村多、高层楼房997幢,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为市内大型新村之一。全区各类住宅总面积799.3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1平方米。1994~1996年,拆除旧里弄和棚户简屋1.44万户,44.87万平方米。天目路沿线棚户简屋基本拆除,累计施工21个项目,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共和新路两侧及支路开发、建设形成一定规模。江泽民、朱基等领导视察过的苏家巷旧区,形成整体改造的大会战。建成永和、三泉住宅小区。人均居住面积8.01平方米。

不夜城建设形成规模。1992年起,以土地批租为契机,引进境外大财团和国内企业集团、大公司资金,在铁路上海站周围1.42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发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的不夜城。1994年起,不夜城进入基础建设和功能开发阶段。至1996年,建成37幢高层、超高层等建筑115万平方米,出现8家星级宾馆,8家大商场,5家银行分、支行,多幢内设贸易、驻沪办事处等机构的大厦和6万门电话局等配套设施,建成不夜城白玉兰广场和灯光工程,形成国际大都市现代化气势的市商务副中心和市级商业中心的雏形。

城区环境明显改善。至1993年,有闸北公园、广中公园、岭南公园等公园6座。全区绿化总面积293.71公顷,覆盖率为10.5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68平方米。至1995年,圆满完成中央和市领导关注的和田工业区严重污染的整治任务。至1996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11.69%。

社区建设和管理加强。1985年,中兴路街道成立全市第一个街道科普协会。嗣后,各街道陆续建立科普协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科学知识水平。同年,区内各街道在全市率先建立老年体协支会(后改为分会),时有会员1.5万余人,开展以拳操为主的健身活动。1986年,全区建立社区文化机制,并建立各街道社区文化协调机构,形成国家、集体、群众、社会多渠道兴办群众文化事业的新格局。各街道结合各自特点,开展“新村文化”、“庭院文化”、“文化科技沙龙”、“京剧茶室”、老年俱乐部活动等各种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1987年,青云路街道开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活动后,各街道相继开展各项社区服务活动。1988年,新疆路街道和彭浦新村街道在全市率先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接着各街道、乡相继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社区内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开展尊师重教,青少年德育教育活动,参与、支持中小学教育改革,对学校进行监督评估和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等,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的好形式,得到国家教委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1988年,建立以居委会治保会为主体的群防群治体系,成立街道治安联防大队,落实社区内企业和居委会治安承包责任制,开展创立“安全小区”活动,增强居民安全感。至1993年,全区各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410支,志愿者5.5万余人,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866个。街道文化中心站总面积9985平方米,比1983年增加30倍,形成覆盖全区的群众文化网络。有德育教育基地95个,青少年军校4所,87家工厂与72所学校建立挂钩联系,开展双向服务活动。1995年起,以临汾路街道为试点,进行城市管理体制上“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改革,探索“事权下放,属地管理;部门委托,统一管理;强化职能,联合管理”等3种不同层面的管理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黄菊等于1996年前往视察,社区建设和管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事业,至1993年,全区有幼儿园153所,入园幼儿2.38万人;小学72所,学生6.39万人;中学41所,学生2.43万人;职业技术学校6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技工学校29所,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校63所,高等学校3所。其中1950~1993年,新建(含拆除重建)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教育单位134所。全区中、小、幼等教职工9941人,其中具有中、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323人。10名教师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1988~1993年,全区有10多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30多所学校被评为市先进单位,幼儿教育、社区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改革和科研成果在全市和全国得到推广。l988年,闸北区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和“上海市解决幼儿园小学入学高峰问题先进区”。1991年和1993年,闸北区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小学办学成绩显著先进区”。1990~1993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抽测连续4次获初中全市第一名。1994~1996年,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列全市前茅。1996年,在全市率先实行市、区重点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重点中学不设初中,初中生“划片、就近、对口”免试入学。闸北八中刘京海获“全国十杰中青年教师”称号。闸北区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和“全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区”。科技事业,至1993年,区内有部属、市属科技机构37所,区属科技机构5所,民营科技机构197所,学会、协会、研究会60个。全区科技人员35541人,其中区属单位科技人员3786人。1994~1996年,正在建设区科技馆。文化事业,至1993年,有影剧场5座,书场1座;文化宫、馆(站)、俱乐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室、公共图书馆、革命史料陈列馆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46座;革命纪念地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全民、集体、个体经营的图书、报刊、音像店(亭)127家,出版发行报刊27种;营业性舞厅、卡拉OK厅100家,桌球、电子游戏房、录像放映点85个;社会文化团体24个,业余艺术学校19所。1994~1996年,建成宋园茶艺馆,成功举办′94~′96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改、扩建沪北电影院为沪北永乐城。上海青年文化活动中心在境内建成。卫生事业,至1993年,有综合性医院4所,中医医院2所,专科医院(门诊部)6所,防治站所6所,街道医院10所,民办医院、门诊所6所,私人诊所15所,市中医学校1所,工厂保健站(室)279个,大专院校医务室3个,中小学校医务室106个,里弄卫生站179个,形成较完整的医疗卫生网络。与解放初相比,床位增加7.29倍,达4176张;卫技人员增加19.48倍,达4527人。传染病总发病率从1956年4435.61/10万降至1993年342.38/10万。人均期望寿命从1953年59.6岁,提高到1993年的75.4岁。1994~1996年,建成全国牙病防治、防盲工作先进区和爱婴区。体育事业,至1993年,全区有体育场馆10所;体育协会21个,社会赞助21所学校建少儿体育俱乐部,形成体育走向社会化道路新格局;教练员53人,裁判员523人,运动员输送累计达720人,其中入选国家队运动员40人;组建全市第一支女子举重队,屡创优异成绩;区15名运动员参加国际重大比赛26次,破7项世界纪录、6项亚洲纪录,获13项世界冠军、29项亚洲冠军;成功承办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和首届东亚运动会举重项目比赛等20次国内、国际重大比赛。1994~1996年,成功承办第一届亚太地区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和′96中国拳王争霸赛。正在建设区体育场。1996年,全民健身工作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区体育工作被评为上海市一类区。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至1993年,有区级文明小区12个,市级文明小区1个;区级文明单位240个,市级文明单位13个;市级市容、交通、卫生文明街11条;公交8条线路始发站被命名为“文明公交站”,铁路上海站地区公交始发站被命名为“上海市大型公交文明集散点”。至1996年,有区级文明小区62个,市级文明小区16个;区级文明单位294个,市级文明单位21个;铁路上海站地区、彭浦新村地区、长途汽车站等4个公交始发站被命名为“上海市大型公交文明集散点”。闸北区被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警备区命名为“双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城”。

(五)

区境在130多年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众多区情特点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地处上海陆上北大门,构成交通运输枢纽,对继续发展第三产业极为有利。民国5年,沪杭甬铁路与沪宁铁路接轨后,境内客货运输量剧增,遂成为上海陆上北大门。至1993年,区境以铁路上海站为核心,陆上交通运输量居全市各区之首。铁路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人次占进出上海总客流量60%。公交始发线占全市1/3。长途汽车客运量占全市92%。铁路上海站南北广场有出租汽车营业站3处,成为仅次于虹桥机场的上海出租汽车汇集中心。铁路北郊站零担货运年发运量100.9万吨。汽车零担货运班线118条,年货运量226.2万吨,可达27个省、市、自治区。大型物件运输公司坐落于区内,总运力5254车吨,先后为25个省、市、自治区运送大件设备。综观全区,有上海铁路客运、货运两大车站,地铁上海火车站站和汉中路站,跨省长途客运中心,铁路上海站、北站、彭浦新村等大型公交集散点,内环高架路和南北高架路两组立交,沪太路、共和新路等放射性干道,形成交通运输枢纽,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对发展商业、贸易、娱乐、旅游、服务、信息等行业极为有利。

二、部、市属企事业单位较多,有利于区域综合发展。1993年,区内有部、市属工业企业24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4家,集中在彭浦工业区,形成机电、通信、汽车等行业,厂房、设备和技术基础良好。随着彭浦工业区逐步调整改造,重新构筑区域中部地区产业空间布局,为区内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工业提供了重要借鉴。区内有上海铁路局和上海铁路分局所属的管理机构和主要站段24个。随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创造了进一步扩大区与铁路、机电等系统多方合作的条件。市内办学规模大、学科门类全的上海大学地处区内,加强与上海大学合作,有助于提高区内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各类紧缺人才的培养,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三、区域南缘紧靠上海最繁荣的中心地区,北缘与宝山广阔农村相连,腹地开阔,开发潜力较大。随着城市化进程,区域不断扩大,今面积为1956年两区合并时的4.25倍,东西宽约2.95公里,南北长约9.7公里,腹地开阔,交通便捷,有发展余地和潜力。中山北路以南地区,系旧城区,有大片旧区可供改造开发。中山北路以北地区,系1958年后逐步划入的农田,除先后辟建彭浦工业区、市北工业新区和彭浦新村、大宁新村等住宅区外,尚有可供开发的腹地。在综合整治和田工业区严重污染中,搬迁工厂和混杂于工业区内的居民住宅等,留下的土地又可开发利用。闸北的区位条件,对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实施房地产置换和开发极为有利。

四、不夜城初步建成,城区旧貌基本改观,为建成上海北部繁荣的综合分区打下基础。20世纪30年代初,闸北地区是繁荣的华界地区之一。一二八、八一三淞沪抗战时,遭到侵华日军先后两次狂轰滥炸,建筑物基本被毁。战争废墟逐步成为灾、难民聚居的棚户区,至解放前夕,境内中山路以南8580亩土地中棚户区近4000亩,占46.42%,主要分布在西藏北路以西及中兴路两侧。日军侵华战争造成的贫穷落后面貌长期不能改变。解放后,棚户简屋逐步得到改造。至1993年,旧区住房改建186.3万平方米,城区旧貌迅速改观。在铁路上海站周边1.42平方公里范围内,拆迁棚户简屋等1万余户,开发建设不夜城,基本形成现代化市级商业中心。天目路沿线棚户简屋基本拆除,初步形成金融贸易一条街。共和新路两侧及支路拆除棚户简屋,建高层公寓、科技大厦、商贸大厦等,改变南北高架路境内段沿线城区景观。闸北公园南侧建成欧式建筑的东方明珠一条街。至1996年,有新村住宅和住宅小区23个,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均为把闸北区建设成为上海北部综合分区打下基础。

五、遗迹、遗址较多,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区内有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旧址、宋教仁墓。有上海大学闸北旧址、上海总工会旧址、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旧址、四一二惨案革命群众流血牺牲地等。有中共北方组织创建人、中国工人运动领袖之一邓中夏旧居、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和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家地下印刷厂——会文堂印书局旧址等遗址。有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抗日纪念地等。可作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生动、形象的精神资源。

改革开放后,是闸北有史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阶段。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区属经济较为薄弱,支柱产业尚未完全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区改造任务繁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刚起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济结构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之处。

闸北区正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机遇和挑战。中共闸北区委、区政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上海市闸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至2000年,以基本建成不夜城商务副中心和市级商业中心,完成内环线以内旧区改造为主要标志,把闸北建成繁荣发达的地区,形成现代化北部综合分区的主要框架。至2010年,充分发挥不夜城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集聚、辐射和扩散功能,形成闸北区南、中、北发展的总体格局,把闸北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商务、商贸、工业、文教、旅游、居住等综合城市功能,繁荣发达的上海北部综合分区。

上一条: 《陕西省志・炎帝志》

下一条: 徐汇区志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