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雾都”如今“喜阳阳” 重庆“气质”之变从何而来
2022年03月04日 来源:新华社 
打印 文字大小:

“太阳出来啰嘞,喜洋洋啰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匡扯,上山岗啰啷啰……”这首诞生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反映出巴山渝水中的重庆人对阳光、蓝天的渴望。

长江、嘉陵江、乌江交汇,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纵横,山水融汇的地理地貌以及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让重庆冬春时节天气多是阴沉沉的,少见阳光,“雾都”因此得名。同时,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曾经严重的大气污染进一步让阳光、蓝天成了稀罕物。

“十三五”期间,重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多年超过300天,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6天,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连续两年达标……如今,“重庆蓝”已成常态,阳光、蓝天再也不是稀罕物了。“雾都”越来越“喜阳阳”的背后,重庆“气质”之变从何而来?

科学治污:大数据智能化赋能

在重庆市渝北区龙山小学楼顶,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重庆重点实验室里,多台精密大气监测仪器正在运行,实时生成大气污染成因等数据。彭超博士在实验室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为重庆大气污染科学治理,提供着决策支撑。”

去年12月上旬,重庆市中心城区PM2.5持续升高。这个实验室通过数据比对发现,此次污染主要源于扬尘和生物质燃烧,并可能存在工业企业夜间超标排放情况,建议采取强化施工和道路扬尘、秸秆焚烧和烟熏腊肉以及夜间企业排放等管控。随后,重庆市相关部门及时加强监管,PM2.5数值明显下降。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马波峰介绍,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深入,应用大数据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挥发性有机物(以下简称VOCs)对臭氧和PM2.5污染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VOCs排放的复杂性,哪些区域VOCs浓度高、来源在哪,常常让基层环境执法人员头疼。重庆生态环境部门专门配备VOCs走航观测车,通过车载精密仪器,对中心城区以及周边重点工业园区开展走航观测,精准查找污染源。

重庆环科院大气所高级工程师方维凯说,走航观测车可以实时监测VOCs的排放量、发现污染源,去年累计走航8300公里,发现典型问题127例。

在重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中心的电子大屏上,中心城区各主干道路机动车流量、污染物排放量等数据一目了然;在重庆市大气环境大数据平台,十多个高清摄像头捕捉重点区域疑似污染源……近年来,重庆市生态环境部门大力构建智慧环保平台,汇集分析7.9万个大气环境空间网格、6.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等数据,有力提升了生态环境监管效能。

系统治污:调结构、成合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中心城区分布着大量化工、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企业。重工业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上城区位于山间槽谷地带、年均风速低,秋冬季工业废气、煤烟粉尘与雾气混合生成的浓雾,笼罩在城市上空难以消散,导致重庆空气污染严重,阳光、蓝天成了“奢侈品”。

要想重见“天日”,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马波峰介绍,经过多轮产业升级、实施生态环保搬迁,重庆中心城区累计关闭搬迁了包括重庆钢铁在内的数百家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实现没有燃煤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燃煤锅炉、水泥及烧结砖瓦厂“五个没有”,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生态友好型支柱产业。

“抓大”的同时不忘“放小”。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缺少完善的治污设施、治理投入不足,也成为当前重要的大气污染源。

歌乐山是重庆中心城区天然“绿肺”,因距离城市市场近、要素价格低,这里曾一度聚集了大量小家具厂、小食品厂等。在歌乐山街道新开寺村玉皇观片区,昔日数十家家具厂、食品厂、机械厂开足马力生产的场面已经不再,这些企业或关闭搬迁或停产整顿,部分违建厂房被拆除。“过去这个地方弥漫着油漆味、泡椒味,废水废气直排十分常见。现在空气好了、噪音没了。”当地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通过全面调查摸底,重庆市2020年对3.6万多家涉气“散乱污”中小微企业建立了整治工作台账,截至2021年年底,按照入园发展一批、整治规范一批、关停取缔一批的思路,已完成整治企业2.9万多家。

打好蓝天保卫战,既要讲“战略”也要讲“战术”。重庆市成立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分解下达8大类70条2000多项工程和措施,每周会商、每月通报、每季度约谈,形成各区县政府和部门齐抓共管格局。同时,多措并举提高企业治污积极性、不搞“一刀切”,对企业主动淘汰锅炉窑炉、开展废气深度治理实施定额奖补,对严于排放标准30%以上的企业给予环境保护税减免等。

精准治污:对症下药、久久为功

随着产业和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重庆的大气污染早已不再以煤烟型为主。针对交通、工业、扬尘、生活四大大气污染源,以及臭氧浓度呈缓慢升高趋势等新问题,重庆市分类精准施策。

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某产业园建设工地,工人们正用液压破碎机对悬挖桩进行破碎。施工单位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管理部副经理杨君说,该工地约有1000个悬挖桩,过去采用人工破碎,不但耗时长,还会带来较大的扬尘和噪声污染,通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既避免了扬尘和噪声污染,又提高了作业效率。

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车6.1万余辆、创建和巩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433个、出台实施汽车表面涂装等11项地方排放标准、完成餐饮业和公共机构食堂油烟治理9000余家、开展夏秋季臭氧防控专项行动……

在一系列治污“组合拳”下,重庆交出了一份空气质量改善的“高分答卷”:2018年至2021年连续4年优良天数超过316天,其中2021年优的天数达到146天,PM2.5、臭氧浓度等空气质量6项评价指标连续2年全部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如今的重庆,摘掉了“空气严重污染”的帽子,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让重庆人在秋冬初春期间见到了更多阳光、蓝天。今年62岁的大渡口区居民杨健说:“过去因为有钢铁厂等企业,晴天出门鞋上是一层灰,秋冬难见太阳。现在,天蓝了,冬天能晒太阳的日子多了,我们老年人经常约着逛公园!”

蓝天保卫战仍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丝毫不能懈怠。臭氧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治理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中小微企业废气治理难题仍需破解。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吴盛海表示,“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将坚持长期治理和短期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完成中小微企业排放深度治理,推广装配式建筑,进一步降低PM2.5浓度、遏制臭氧污染上升趋势,打好蓝天保卫战。(记者李勇、韩振、周凯)

下一条: 这些词串起一条昂扬曲线——历年两会经济热词折射中国发展轨迹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