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解读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03月11日 来源:人民网 
打印 文字大小: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何确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重点和亮点?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报告“接地气”“暖人心”“鼓干劲”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亮点和重点,您听了报告后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王一鸣: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三个方面。第一,减税降费力度空前,相较于过去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减税降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第二,民生导向鲜明,大量关于民生的内容,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也赢得了很多次掌声。第三,直面困难,保持定力。对今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严峻性有充分估计,也体现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定力。

我对报告最深的感受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第一是“接地气”。听了报告,感觉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而且特别强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第二是“暖人心”。报告相当大的篇幅反映民意,体现民情,充分显示了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第三是“鼓干劲”,整个报告,对困难并没有低估,但是显示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有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

GDP预期增长目标充分考虑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主持人:对于报告中确立的,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应如何认识呢?

王一鸣:今年GDP的预期增长目标在6%-6.5%区间。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我认为这种区间也是为了在这种不确定性环境下来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的合理安排。

6%-6.5%,与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及潜在增长力大体吻合。另外,与就业增长目标、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也相匹配。

去年目标是6.6%,为什么今年是6%-6.5%?因为经济增速不能太高,否则各种要素的配置就会很紧张,负债水平也会上升。 更重要的是,6%-6.5%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吻合的。能够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把握政策出台节奏坚定不移实现调控目标

主持人:报告中提出,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注重把握好三对关系,这一点应如何解读?

王一鸣:今年李克强总理特别讲了三对关系,第一,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最基本的,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凝心聚力,办好自己的事,我们把自己的事办好了,就不怕国际风云的动荡。

第二,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控制杠杆的过快上涨。杠杆率过高,是各种风险的根源,同时要掌握好节奏和力度。去年去杠杆,各方面政策有叠加,市场流动性迅速收紧,市场主体面临很大压力。下半年,我们逐步调整,应该说既达到了稳杠杆的目的,同时也稳定了市场主体的预期。这是今年做好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调控目标,但要把握好政策出台的节奏和力度。

第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经济有没有活力,有没有动力,关键在市场主体。只要市场主体有信心、有活力,中国经济就一定有希望,一定会保持比较强劲的势头。所以,我们应最大程度的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让市场说了算。凡是市场能做到、办得好的,尽量交给市场,让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

这就是这三对关系对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的指导性意义。

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多跑市场少跑审批

主持人: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报告中对此有哪些安排和部署?对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您有怎样的理解?

王一鸣:优化营商环境,关键是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同时,产权制度对于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也很重要,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础性的制度。所以,总理在报告中说,保护产权必须坚定不移,对侵权行为要依法惩处,对错案冤案要有错必纠。这三句话,对优化产权制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是营造营商环境的根本和基础。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进一步压缩市场负面清单。清单以外的都由市场主体来自主决策。所以,审批事项要应减尽减,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工夫跑审批。企业的投资应自主决策,对于实在要审批的,要实现网上通办,尽可能做到最多跑一次,这都是改善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

另外,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还要实现市场公平监管。报告也提出了推进信用的监管。通过网上信息和数据,实现信用管理。我们已经建立了中国信用网,企业和个人失信的行为,以后都能在网上查询。没有信用,办企业贷款、注册等都无法开展。这一系列,使得市场主体能够自觉遵守市场的规则。

最后,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还要减税降费。这次特别用很大的篇幅强调了今年要减税降费的措施,比如下调制造业现行税率、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加强收费清单建设,让乱收费无处藏身,这样,营商环境自然会得到明显改善。我想,通过这一轮减税降费以后,企业会有切身的感受。

就业优先!相关政策首次纳入宏观政策层面

主持人:下面这个问题来自人民网强国论坛和今日头条网友的提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就业优先放到宏观政策的层面。这释放出了怎样的政策信号?

王一鸣:政府对就业一直很重视,但以前讲就业,通常放在社会和民生领域,没有纳入宏观调控的体系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明确将就业政策、优先政策纳入到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当中,这是为了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如果把就业确立为一个宏观调控目标,纳入到宏观调控政策层面,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都要兼顾到就业目标实现,工作力度会大大加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有稳定的就业,就有稳定的收入,老百姓就有信心。

我国已连续六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00万,稳就业的政策力度很大。因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转移人口减少,就学时间延长,劳动参与率也有轻微下降,岗位供给较为充分。服务业的发展也扩大了就业容量。因此,就业总量的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结构性压力依然很大,去产能的企业、外贸出口企业也存在就业压力,一些老工业基地经济下行压力大,创造就业岗位的空间相对较小,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群体因毕业、就业较为集中,大学专业设置无法与迅速变化的产业结构相匹配,也会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总之,就业总量的矛盾在缓和,结构性压力依然存在。所以要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宏观调控的体系中,作为一个优先的政策目标。

多措并举实实在在保障民生

主持人:对于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报告都作了哪些部署?

王一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内容,明显比往年多。报告中有八条,令我印象较深。

第一,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

第二,移动网络提速降费。去年降低资费30%,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再降20%,而且全国实行“携号转网”,哪家服务更好,收费更低,就转到哪个网去,强化电信企业竞争。

第三,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很多老人没有经济能力进养老院,因此要居家养老。对老人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民生。

第四,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要制定法规,用法规约束企业行为,确保付出辛劳和汗水的农民工按时拿到应有的报酬。

第五,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六,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既依法依规监管,又重视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指导,对需要达标整改的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

第七,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另外,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进一步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第八,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上一条: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教育热点问题

下一条: 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助力健康中国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