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江苏省志·地理志》
2018年06月28日  
打印 文字大小:

编 著 者: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 版 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2

 

 

/book/dlz/bottonimg/cover1.jpg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中部,居长江、淮河下游,大运河纵贯南北,北接山东,南连上海和浙江,西邻安徽,东临黄海。在经纬度位置上,南起北纬30°46′,北抵北纬35°07′;东至东经121°55′,西至东经116°22′。海岸线长达954公里,其中黄海海岸线长947公里,东海海岸线长7公里。省内有南京、镇江、南通、连云港、张家港和江阴六大港口,融河港与海港于一体。沿江出海,可抵我国沿海及世界各港口城市,成为江苏经济走向国际市场的门户;溯江而上,可达长江流域的皖、赣、湘、鄂、川5省,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长江下游的黄金地带。如果说上海浦东开发区是龙头,那么江苏是龙颈,这对向国内各省、区广泛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系与协作起重要作用。江苏是中国沿海重要经济开发区之一。

()

江苏全省土地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07%,是全国最小省区之一。在总面积中,平原占68.81%,低山、丘陵、岗地占14.33%,水域占16.86%,水域面积所占比率居全国之冠,故有“水乡江苏”之称。

江苏地貌以平原为主,是全国平原面积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全境无崇山峻岭,而多名川巨泽,湖荡众多,水网密布,海陆相邻,滩涂面积较大。境内除北部边缘及西南部边缘为低山丘陵,地势较高外,余则自北而南依次为: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含太湖平原)。根据地貌成因和区域特征,可分为六大地貌区:(1)沂沭低山丘陵平原区;(2)徐淮黄泛平原区;(3)江淮湖洼平原区;(4)苏北滨海平原区;(5)长江三角洲地区;(6)宁镇扬低山丘陵岗地区。其中沂沭低山丘陵系山东沂蒙山的南延部分,连云港市郊的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5.3米,是全省第一高峰。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宜溧山地,系浙江天目山的余脉,主峰黄塔顶海拔611米,是全省第二高峰。南京市东郊的钟山主峰北高峰,海拔448米,矗立其中,是宁镇山脉的第一高峰。

江苏地处中纬度,濒临黄海,是中国南方的热带、亚热带向北方暖温带、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具有冬寒、夏热、春温、秋暖特点,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属暖湿季风气候。一般划分:苏北灌溉总渠以南的广大地区属北亚热带,灌溉总渠以北徐淮连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全省光能淮北多于淮南,沿海多于内陆。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3.°~16℃,自北向南逐渐递增;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为40.9(1969822日镇江),最低气温-23.1(196925日沭阳县青伊湖)。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821150毫米,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降水特点:苏南多春雨和梅雨,苏北多夏雨。春雨连绵,易患涝渍,夏雨集中,易患洪涝。79月间是台风最多季节,常出现区域性暴雨和特大暴雨,易患洪涝,但有些年份台风雨可缓解秋旱。

全省有大小河流2900多条,湖泊近300个,水库1078座,江、河、湖、库合计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16.86%。全省主要河流大致可分为三大水系:(1)淮北的沂、沭、泗水系;(2)江淮间的淮河下游水系;(3)长江下游和太湖水系。京杭运河贯穿其间,成为全省南北间的一条主干航道;里运河和中运河段为江水北调的输水通道。江、淮、沂、沭、泗等河流的过境水约10254亿立米,是江苏省泾流量的40倍,其中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约640亿立米,为全省工农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提供有利条件。1980年全省河川泾流量是418亿立米,平均利用率为39.4%,其中淮河流域为30.2%,长江流域为56.7%,其他河流为13.1%。地下水资源丰富,年补给量为178.37亿立米,年可开采量为149.7亿立米。

水库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兴建,其中1亿立米以上大型水库有石梁河水库、小塔山水库、安峰山水库、沙河水库、大溪水库和横山水库6座,总库容为13.15亿立方米,占全省水库总容量37%,灌溉面积132.4万亩。库容0.10.99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有40座,总库容为12.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为145.5万亩。小()型水库259座,小()型水库773座,两者合计总库容为10.3亿立方米,灌溉总面积174万亩。这些大小水库对蓄洪、抗旱、灌溉、饮水、养殖等均起重要作用。

江苏是中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的省()之一,总面积6800平方公里,其中太湖(2338.1平方公里)和洪泽湖(1805平方公里),分别居全国五大淡水湖的第三和第四。此外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高邮湖(650平方公里)、骆马湖(296平方公里)、石臼湖(201平方公里)、滆湖(166平方公里)、阳澄湖(119平方公里)和白马湖(108平方公里)等,这些湖泊对蓄洪、灌溉、航运、养殖、供水、旅游等均起重要作用。

省内土壤植被受气候、母质、地貌、水分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影响,大致可分三种地带性土壤和植被类型:(1)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暖温带,其东部属暖温带季风湿润气候相适应的落叶阔叶林——棕壤类型;西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相适应的落叶阔叶林——淋溶土类型。(2)苏北灌溉总渠以南至宁镇山地和茅山山地,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相适应的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类型。(3)宜溧山地和太湖的东、西洞庭山等地,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类型。在同一气候带内由于成土母质、地势高低、水分多少和开发先后等地域差异,往往形成不同的土类。农田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根据地形部位与水网密度等,由高向低大致可为白土、马肝土、黄泥土、乌沙土、青泥白土、青紫泥、鳝血土、青泥土、沼泽土等。

土地是生产的要素,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1987年全省耕地面积6869.72万亩,垦殖指数为44.63%,其中水田4155.2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60.48%,旱地2714.46万亩,占39.52%。耕地逐年减少,1957年为8737.8万亩,垦殖指数达56.8%,由于城乡建设的需要,如水利、交通、工厂、住宅等,蚕食大量耕地,至1987年共减少1868.08万亩,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2.27万亩,值得高度重视。据省土地管理局与有关部门利用航片典型测算,各地实有耕地比统计数字要多,一般说太湖地区实有耕地比统计数字多10%左右,丘陵地区多30%左右,里下河地区多15%,沿海地区多20%左右,徐淮地区多25%以上。

全省土地资源潜力不大。据有关部门调查,沿海滩涂可围垦730万亩(堤内230万亩,堤外500万亩),长江洲滩可围垦25万亩,湖荡滩地可围垦120万亩,黄河故道可围9.6万亩。全省有90%海岸属淤长型海岸,估算每年淤长面积1万多亩,因此滩涂作为后备土地资源对江苏来说十分重要,为江苏今后建立海上“苏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987年,全省共有林地971.52万亩,其中桑、茶、果园312.44万亩,林木地659.0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3%。近年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较快,全省15个城市(11个省辖市和常熟、泰州、张家港、江阴4个县级市),绿化总覆盖面积为1.06万公顷,平均绿化覆盖率为21.3%。其中南京最高,达33.48%,泰州最低,只有10.4%。

江苏矿产资源已发现79种,产地约800处,其中有较大优势的资源:(1)粘土资源有优质高岭土,总储量达7200万吨。膨润土总储量达12.2亿吨;凹凸棒石粘土储量为6728万吨。上述粘土资源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2)建材矿产资源有水泥石灰岩,总储量达153.7亿吨;白云岩、蛇纹岩、硅石、大理石和水晶等也有一定储量。(3)能源矿产资源有石油和油气储量约20亿吨;煤主要分布在丰、沛、铜3县,总储量为40.4亿吨。(4)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16处,铜矿4处,铅锌矿3处。溧水等地的锶矿有一定储量,颇有发展前景。此外,还有南京等地的石膏矿,连云港、东海等地的磷矿,淮阴、金坛、淮安、大丰等地的地下岩盐。其中淮阴盐矿总储量达3000亿吨,是中国特大盐矿之一。但是,本省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中,采富弃贫,采厚弃薄,资源开采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均较低,特别乡村采矿,资源浪费较严重。应加强管理与监督,实行科学开采和科学管理,减少资源浪费。

江苏人口众多,1987年全省总人口634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9%,仅次于川、豫、鲁3省居全国第四。全省人口比1950年增长2765万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175.28万人,占18.5%,农业人口5172.2万人,占81.5%;男3241.71万人,女3106.29万人。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省有少数民族110615人,占总人口数的0.18%。

全省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1987年共有劳动力3429.69万人,其中职工人数845.26万人,占总劳力24.6%,农村劳动力2569.9万人,占74.93%,城镇个体劳动者占0.47%。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剩余劳力较多。

全省人口的自然素质较高(指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居民平均寿命为69.49岁,其中男性67.35岁,女性71.56岁,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寿命的1.6l岁、0.92岁和2.21岁。但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一般,据1982年资料,文盲、半文盲占全省总人口27.17%,1985年下降为24.6%,但仍略高于全国平均数23.5%的1.1%。由于农村劳力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就业的难度;农村劳力越多,提高其素质越难;劳力质量愈低,向非农产业转移愈小。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日益缩小的有限耕地之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沉重负担。

1987年全省有大专院校72所,中等专业学校191所,普通中学6290所,小学32872所,此外还有不少技工、农业、财经学校。大专院校之多,中等专业学校门类之广,中小学校分布之大,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为实现义务教育,减少文盲,培育人才,提高文化素质等将起重要作用。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部门,是生产与消费结合的中间环节,是人员流动的重要手段。江苏依江临海,地势低平,长江横亘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境内河网密布,自古以来,水运称便。铁路交通始建于20世纪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和宣统三年(1911)沪宁和津浦两铁路先后通车;民国24(1935)建成宁芜铁路,民国25年陇海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东西、南北陆路交通大动脉。到1949年全省公路总长2781公里,水陆交通尚称便利。但由于战乱不断,特别是日军侵华时期,交通道路遭到严重破坏。

建国后,百废俱兴,交通运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经多年的扩展、新建和整治,至1987年基本建立一个向内深入农村腹地,向外联通全国和国际运输渠道的水陆空新型交通运输体系。当前有津浦、沪宁、宁芜三条铁路交汇于南京,是沟通京沪、连接皖赣的交通要道。1968930日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天堑变通途。徐州是津浦与陇海铁路的汇合处,自古有“五省通衢”之称;连云港是陇海铁路的起迄点,连接兰新铁路,随着欧亚大陆桥的修通,对沟通欧亚物资贸易将起一定作用。1987年全省铁路客运量5372万人,货运量为4241万吨,分别占全省客货总运量的10.7%和8.6%。1987年全省有公路23818公里,其中国道省道线80多条,长7000公里;县乡支线1500多条,长14800公里,构成一个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其中一级公路169公里,二级公路1731公里。1987年全省公路客运量为42138万人,货运量为27413万吨,分别占全省客货总运量84.2%和55.8%。

全省有航道2203条,通航里程由建国初的10800公里扩展到23653公里(其中可通机动船的14739公里),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2%。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为干流,干支相通,江河湖海相连。南京、镇江、南通、张家港和连云港是5个对外开放的一类港,共建成万吨级泊位30多个,年吞吐量达7300多万吨。高港和江阴是2个二类港口。大运河沿岸的万寨、双楼和邳县均为重要的煤炭中转港。内河港口已发展到500多个,泊位3000多个,对沟通省内外物资起重要作用。1987年客货量为2462万人次,货运量为16007万吨,分别占全省客货总运量的4.9%和32.6%。此外,19802月成立的江苏省远洋运输公司,拥有11艘不同吨级、总载重量为8.39万吨的远洋船队。

全省拥有南京、常州、无锡、南通、盐城、徐州和连云港7个航空港,向四面辐射20条航线,通航里程达1万多公里,已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16个城市通航。从江苏起飞的124个航班中,有34个航班属于地方民航。1987年客运量30万人,货运量4587吨,分别占全省客货总运量0.2%和3%。

鉴于江苏近年工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较快,现有水陆空交通运输能力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加快铁路双轨和地方铁路的修建。“八五”期间计划修建新()()铁路,用以沟通陇海、宁沪、沪杭3条铁路,宁启铁路也已通过论证,它们建成后对江苏经济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对现有公路应拓宽改直和提高路面等级;航道要继续挖深取直,并开挖太浦河、望虞河和通榆运河等,以有利航运与水利;航空应增辟国际航线,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

1949年,江苏全省工农业总产值42.4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19亿元,占71.17%;工业总产值12.23亿元,占28.83%,轻重工业之比为94.7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一系列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造和建设,经30多年艰苦奋斗和经营,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乡镇工业遍地开花,城乡建设面目一新,粮食生产自给有余,农副产品商品率高,江苏面貌日新月异。1980年以前,江苏工农业总产值一直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农业总产值次于山东、四川居全国第三位,工业总产值次于上海、辽宁也居全国第三。1981年起江苏工农业总产值跃居全国第一,农业总产值超过山东、四川居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而超过辽宁居全国第二。1982年、1984年和1985年接连3年工农业总产值继续保持全国第一。1984年江苏工农业总产值在全国首先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3.84亿元,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9.3%。到1985年,江苏工农业总产值达1270.5亿元,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9.5%;工业总产值863.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8.9%,首次超过上海居全国第一;轻工业总产值超过上海居全国第一,重工业总产值仅次辽宁居全国第二;农业总产值406.6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11.2%,亦居全国第一。

1987年,江苏工农业总产值达1754.59亿元(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占全国10.66%,首次突破两位数,其中工业总产值1499.5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1.51%。江苏的新兴工业在改革开放政策中迅速发展,其中石油、化工、电子、建材、塑料、生物工程等工业将成为新的支柱产业。1987年,仅石化、电子、建材三个行业的产值就达到315.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6.4%。工业增长速度之快与乡镇工业遍地开花有密切关系,1987年全省乡镇工业总产值647.4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40.7%,占全国乡镇工业总产值25.5%。乡镇工业的崛起,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乡镇工业的特点:苏南苏中以乡办集体为主,被称为“苏南模式”;苏北以村办和个体为主,被称为“耿车模式”。乡镇工业以加工工业为主,小型工厂为主,劳动密集型为主,以小补大,以小搞活,产品多种多样,起拾遗补缺的作用。同时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工补农和以工建农,以工强农,促进城乡一体化起重要作用。但江苏工业经济效益较低,依靠科学技术不足,国际经济市场信息缓慢,外向型产品不多,创汇能力有限。今后应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向科技要效益。特别是乡镇工业由于没有统筹规划,自选厂址,遍地开花,形成“烟囱插遍四野,厂房盖遍乡村”的混乱布局,结果滥用土地相当严重;基础设施各搞一套,投资多利用率低;由于乡镇工业布局分散,不利集镇的改造、建设和发展;排放污水、废气、粉尘较严重,生态环境渐趋恶化。所有上述问题应当逐步改善。

1987年,江苏农业总产值255.08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8.1%,次于山东、广东、四川居全国第四。其中种植业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63.7%,林业占1.2%,牧业占18.8%,副业占11.8%,渔业占4.5%。这与重工轻农,务农劳力素质低,难以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资金投入减少,农田基本设施老化及粮食、棉花等价格背离价值,每亩纯收入低有关。水产、蚕桑、茶叶、水果、蔬菜等近年有较大发展,经济效益较高,但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生活和出口的需要,猪、羊、禽等因饲料价格较高,经济效益较低,饲养量有所减少。今后要走科技兴农,综合治理洪、涝、旱、潮、渍、病虫等灾害,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改造中低产田;有条件地区扩大适度规模农业和生态农业,多建农副产品基地,有利集约化经营;少用化肥多用有机肥,提高地力,减少污染;并继续发展社会服务体系,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江苏工业,特别近年乡镇工业遍地开花,而工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再加上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三废”污染相当严重,生态环境渐趋恶化。据1987年检测,全省废水排放量达23.45亿吨,其中经过处理的只有26%,废水排放量占全国6.4%;废气排放量1590亿标立米,占全国5.1%;废渣产生量2102万吨,占全国3.9%。虽经多方整治与处理,局部地区虽有所改善,但整体愈趋恶化。江苏“三废”污染程度苏南大于苏北,平原地区大于山丘地区,沿海地区大于内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大于经济发展缓慢地区,人口众多地区大于人口较少地区。1985年,苏南太湖地区水质污染只限于城市周围1520公里范围,近年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大运河两岸工厂林立,工业废水多数未经处理而排放,致使运河溶解氧降低到零。太湖周围有700多家排污工厂,每天排放工业污水达80多万吨。无锡市区太湖水域富营养化较重,已严重影响市民饮水水质标准。全省小城镇和农村地面水的化学耗氧量超标率(按三级地面水标准)5060%。“三氮”(氨态氮、硝酸态氮和亚硝酸态氮)检出率为90%以上;酚、氰化合物和砷检出率为4060%。且水污染呈上升趋势,目前全省已有70%左右农民吃不到符合饮用水质标准的水,这是废水排放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所致,应引起严重关注。

江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丘平原,错落有致;江河湖海,秀丽诱人;山清水秀,山水组合,以水见长。1982年,全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镇江、常熟、淮安7座。古迹名胜众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截至1988年,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0多处。从地理位置与条件全省可分为三大旅游区:(1)长江风景名胜旅游区:十朝京都南京、文化古城扬州、城市山林镇江、江海胜境南通等。(2)太湖风景名胜旅游区:园林之城苏州、太湖明珠无锡、水乡山城常熟、江南名镇周庄和同里、洞天世界宜兴、风光绮丽太湖等。(3)徐海风景名胜旅游区:云龙独秀徐州、滨海胜地连云港、古朴清秀淮安、自然珍禽奇兽观赏地盐城等。1987年,全省接待国际游客59.51万人次,其中外国人44.44万人次,华侨及港澳台胞15.07万人次。全年旅游外汇收入2.35亿外汇券,比1986年增长33.4%。

近年江苏经济随着对外开放增长很快,全省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台阶。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11161.73亿元,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1.8%。其中工业总产值9826.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2.79%,居全国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88%,其中轻工业产值占49.6%,重工业产值占50.4%。特别是乡镇工业(含村办),发展快,档次高,规模大,效益好,成为全国的排头兵;1994年产值达6099.05亿元,占江苏工业总产值的62%,对以工建农和以工强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苏工业中的化学纤维、化学农药、电视机、纺织品、空调器等的产值均居全国之冠。轻重工业协调稳定增长,国有工业走出低谷,完成产值比1993年增长14.6%,产品销售与生产增速基本保持同步。

1994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335.23亿元,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2%,占全国农业总产值8.48%,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依次占58.2%、1.4%、29.3%和11.1%;1994年粮食总产3124.05万吨,棉花45.71万吨,油料133.59万吨,茶叶1.2万吨,果品78.53万吨,蚕茧19.63万吨,水产品180.54万吨,肉类总产273.1万吨;蔬菜总面积700万亩,基本能满足江苏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农村机械化程度较高,全省机耕面积为5475.38万亩,机播面积2385.1万亩,机械收获面积1459.56万亩,机械植保面积4041.5万亩,为及时播种和收获创造有利条件。

1994年,全省农村亿元乡镇已达1726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86.3%,成为农村经济的中流砥柱,其中无锡县、张家港、江阴、武进、常熟、吴县、吴江、宜兴、昆山、丹阳、丹徒、扬中、江都、靖江、江宁等22个县()实现了亿元乡镇的“满堂红”。随着对外开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全省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已由1992年依次为20%、56.7%和23.3%,到1994年分别为16.6%、53.9%和29.5%。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占很大比重,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改变的必然要求,融城市风貌、名胜古迹和完善配套服务为一体,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199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4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2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19.1%和42.1%。

1994年,江苏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9.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90.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5%,仅次于广东、上海居全国第三位。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与江苏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到163个。

江苏为推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省”的战略,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0.4万人,比1993年增长4.5%;1994年全省共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363项。全省现有开发区63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52个,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4个市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将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20个。所有上述开发区将成为江苏开放型经济的新增长点。教育事业也有较快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81%,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7.56%。

根据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的发展,1995年第三届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名次公布,其中江苏有25个,占全国百强县()14,其次是浙江23个,山东和广东各14个,上海6个,北京和福建各5个。江苏进入前10名的是锡山市、张家港市、江阴市、常熟市、吴县市、武进市和昆山市,其中锡山市已连续三届雄居第一,张家港市跃居第二,其他各市依次为59位。十名以后的县()有:吴江、宜兴、太仓、丹阳、丹徒、通州、泰兴、启东、江都、靖江、邗江、溧阳、扬中、金坛、江宁、泰州、姜堰和句容。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全国首次评出科技百强县(),江苏占32个,其中前10名的有:锡山市、张家港市、江阴市、常熟市、昆山市、宜兴市、武进市、吴县市。1995年已跨入小康行列的县()28个,占全省64个县()43.75%。28个小康县(),苏南有张家港、常熟、吴县、太仓、吴江、昆山、锡山、江阴、宜兴、武进、溧阳、金坛、丹阳、扬中、丹徒、句容;苏中有江都、仪征、靖江、泰兴、姜堰、启东、海安、通州、海门、如东;苏北有东台、大丰。

今后江苏经济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重点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继续加快道路、交通、能源、电讯、环境保护和村镇规划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三资”企业创造良好条件。其中村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的重要途径。要加强“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以流通为重点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要使江苏经济更上一层楼,必须抓紧培养人才为重点的科技教育事业,大力推进科技与工农业生产的全面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力争到2000年前全省达到小康目标,并力争2010年达到现代化。

 

上一条: 《江苏省志·总述》

下一条: 《山东省志・泰山志》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