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静安区志
2018年08月21日  
打印 文字大小:

静安区志

 

编著者:静安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11月第1

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4/node2249/node4412/node54433/images/00000653.jpg

总述

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分别与6个区接壤。东临成都北路,与黄浦区为邻;西以镇宁路、万航渡路、武定西路、江苏路、长宁路,与长宁区交界;南沿延安中路、陕西南路、长乐路,与卢湾区和徐汇区衔接;北至安远路、长寿路,与普陀区毗连,隔苏州河与闸北区相望。1992年,全区面积7.62平方公里,人口44.15万人。下辖10个街道,置221个居民委员会。区人民政府设常德路370号。

境域在唐、宋两代,隶属华亭县高昌乡。元、明、清三代隶属上海县高昌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境域大部划入公共租界西区。民国3年(1914年),境域南部110土地划入法租界。其余地域均属上海县法华区。民国26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华界,境内租界部分为特别区。民国32年,汪伪政府收回租界,境域分隶第一区(原公共租界部分)、第八区(原法租界部分)和沪西区。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域划分为第十区(静安区)、第十一区(新成区)和第十二区(江宁区)。因千年古刹静安寺坐落第十区,故以寺名区。1949530日,市军管会接管静安区一度将区名改为静安寺区。1950628日,静安寺区改称静安区。19562月,撤销静安区建制,境域分属新成、江宁、长宁区。19601月,撤销新成、江宁区建制,重新建立静安区至今。

昔时,境域北靠吴淞江(今苏州河),南临北长浜,纵横河流10多条。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静安寺迁入涌泉浜畔。19世纪中叶,境内仍是河汊交织、田陌纵横、村落稀疏、人烟稀少的农村。

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为维护在华利益,帮助清政府攻打太平军,由上海英租界跑马总会出资,强行越界辟筑1条从泥城浜(今西藏中路)到静安寺的跑马道,取名涌泉路,亦称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同时,又辟筑徐家汇路(今华山路)、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新闸路和麦根路(今淮安路)等4条军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静安寺以东地区划入公共租界。民国3年(1914年),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徐家汇路以南地区划入法租界。延平路、徐家汇路以西仍属华界。从此,境域遂成三界并存的局面。

19世纪下半叶起,境域逐渐城市化。园林建筑一时称雄沪上,先后兴建14座私人林园。申园开私园之先河。张园(味莼园)以革命党人活动基地而著称。愚园以文人雅集而名闻江南。享有海上大观园之誉的爱俪园(哈同花园),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堪称一代名园。光绪二十七年夏,英商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在静安寺路开设临时电话交换所。光绪三十四年二月,英商有轨电车从静安寺至外滩载客运行,为上海最早的公共交通。同年四月,法商有轨电车通车。20世纪初,随着租界的扩张和市政建设的发展,洋人、买办和富商纷纷在道路两旁争购土地,营造私园、住宅,开设店铺、作坊、工厂和娱乐场所,催化境域由宁静乡村向繁华都市急剧演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境内公寓大楼成片崛起,文教设施不断兴建,工商业日趋繁荣。20年间,先后落成平安大楼、海格公寓、德义大楼、枕流公寓、泰兴大楼、同孚大楼、花园公寓等36幢公寓大楼,以及嘉道理住宅、马勒住宅、涌泉坊、裕华新村、华业公寓、美琪大戏院。宏恩医院等一批著名优秀近代建筑。随着大批新式里弄的兴建,外地移民纷纷迁入定居,各界名流荟集,出现一批仿照西方格局营造的舞厅、影剧场、学校和医院。到30年代末,有舞厅12家,影剧场21家,娱乐总会3家。其中,百乐门舞厅、美琪大戏院分别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府远东最先进的艺术影宫;中学42所、小学112所、幼稚园68所、医院35所。民国10年,静安寺路西拓至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商业活动日趋活跃。沿街陆续开设鸿翔公司、南京理发店、开开百货商店、绿杨邨酒家,以及兴业、大陆、金城、新华、四明诸银行营业所,市场益趋繁荣。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大批商贾和难民为避战祸,拥入沦为孤岛的租界,迁入静安寺路开店的有雷允上药店(西号)、梅龙镇酒家等,以及大华、百乐、静安、南海4家商场。民国28年,静安寺路已拥有商店378家,渐成灯红酒绿夜上海的组成部分,作为旧上海十里洋场的西半部而名扬中外。同时,曹家渡地区也发展成为华界的商业集镇,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威海卫路(今威海路)初具专业街的雏形。北部凭借吴淞江的优越地理条件和租界扩张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30年代末,中小工厂发展到340家,其中纺织、轻工业居多,成为沪西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侵华日军占领租界,三界分割局面结束。日伪对工商企业用物资统制进行掠夺,低价收购被列为军用物资的五金、西药、布匹等商品,强制商店使用伪币储备券,加之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致使工商业经营惨淡,歇业骤增,濒临绝境。经济的萎缩,使文教卫生事业也陷入困境。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英垄断资本重返上海。南京西路大量倾销美国剩余物资,投机商十分活跃,奢侈品充斥市场,商店、地摊遍地经营洋货,一度出现畸形繁荣。嗣后两年,五金店、西药店、西菜馆、咖啡馆、米店、烟杂店、理发店成倍增加,当时有118个行业、5554家商店,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民国36年,中小工厂达1633家,是民国26年的5.32倍。随着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同年下半年起,上海经济急剧恶化,境内百业萧条。上海解放前夕,不少商店、工厂倒闭或濒临破产边缘,南京西路商号约减少3成。

上海解放后,建立人民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1950年,境内建立15家国营零售门市部和25家消费合作社门市部,参与市场调节。通过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发挥私营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打击投机倒把,市场逐渐繁荣。接着,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和民主改革,引导私营企业走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新成、江宁区私营商店6693户、私营工厂3543户全部公私合营,小商贩19279户、手工业5833户也走上合作化道路。但在改造过程中,把小商贩、小业主全部纳入全行业改造,出现撤并过多、经营集中、生活不便等失误。在大跃进的热潮中,工厂企业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研制出一批科技成果,涌现王林鹤、丁杏清等众多先进人物;广大家庭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生产劳动,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兴办里弄生产组,形成街道工厂雏形,奠定地区工业的基础。同时,在重生产、轻流通、轻消费的思想指导下,不重视发展以商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集市贸易被禁止,流通渠道单一,商业网点锐减,商品供应紧张。三年困难时期,境内先后对92种商品实行凭证、凭票、定量供应,以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1964年,区内280家市属工厂党组织关系全部划归市各工业局党委领导管理。区境经济功能有所萎缩。

60年代前后,境内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质量普遍提高,涌现一批知名学校。创建市重点中学3所,占全市30%;市重点小学2所,占全市50%;市重点幼儿园1所,占全市50%。1964年。育才中学教学经验推广全市,享誉全国。1965年,区内共有电影院、剧场、书场18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在上海的重要骨干,为实现篡党夺权的阴谋,煽动打倒一切,残酷迫害干部、群众,在区内制造冤假错案6600多件,株连大批家属亲友;在刑讯逼供的情况下,不少人被迫害致伤、致残、致死,全区非正常死亡的有315人。被非法抄家的有17812户,占全区总户数的14%。民族资产阶级被当作专政对象,大批爱国人士、知识分子、侨眷、台胞等受到歧视迫害,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失。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拨乱反正,全区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8年起,市对区明责放权,增强区的活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在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精神和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全区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1992年,区财政收入3.52亿元,比1978年增加3.23倍;社会各项事业阔步迈进,重展大城市商业商务中心城区的新姿。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面貌发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

商业繁荣昌盛。区内商业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新局面。1992年,全区商业网点发展到4874个,比1978年增加2.9倍,初步构成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专业特色街市、以菜场为中心的小店群4个网点层次,加上遍布全区的21个集贸市场和2760户个体商业户,形成商店星罗棋布、行业门类齐全、吃穿用玩俱备、高中低档结合的商业服务网络。

南京西路商业街和各专业特色街展现新貌。80年代,南京西路中段和静安寺附近先后建成两大宾馆群,形成静安区商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南京西路商店经过改造、装修、调整,名店、大店更加集中,购物环境明显改善。1992年,实施繁荣南京西路10个商业重点改造扩建项目,出现鸿翔百货公司等一批商业企业。全街有87家商店开辟2楼以上商场,180户实行开架销售,8户安装自动扶梯。霓虹灯基本贯通,为夜上海增添光彩。是年,商业设施建设投资量超过七五期间投资的总和。南京西路每平方米营业面积1年实现利税5857元,名列全市各区第二位。曹家渡已成为沪西商业闹市。威海路形成有135个专营专销网点的汽车配件街。石门一路服饰街集中84家服装、饰品店。区内商业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1992年,16家行政性公司在全市率先实现转轨变型,组建鸿翔、梅龙镇、亚细亚3个集团公司和申视、开开、市百九店3个股份有限公司等29个经营实体。1992年,区财贸系统商业销售额33.04亿元,利润9795万元,分别比1979年增加4.87倍和1.45倍。区属商业职工2.56万人,其中中级以上技师1504人,内特级技师75人,为上海商界所瞩目。

金融业迅速兴起。198411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在西康路101号代理发行新中国第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19869月,又在南京西路1806号建立证券交易柜台,这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最早成立的证券交易场所。19851月,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开全国集体企业股份制之先河,在全市率先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19926月,组建上海海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至1992年底,区内有万国、申银及外省市证券公司的营业部31家。工商、交通、建设、农业、中国等银行设支行及营业网点55处,以及城市信用社5家,区保险公司1家。

地区工业蓬勃发展。地区工业利用船小掉头快的优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从理顺领导管理体制着手,大胆探索引进人才、吸引外资、横向联合、科技兴业、创办股份制企业等搞活经营的新路子,人均利润等5项主要经济指标19841988年连续5年居全市各区之冠。1992年底,有企业169家,建筑面积11.31万平方米,职工1.27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5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54人,居全市各区之首。1992年,地区工业产值3.44亿元,利润5218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创利3840元,领先全市各区。历年来,地区工业资助街道事业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内外贸易有新进展。19841992年,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先后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湖南省娄底地区、江苏省淮阴市、河北省承德市、云南省曲靖市和曲靖地区、江西省赣州地区、黑龙江省黑河地区、上海市青浦县、四川省乐山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湖北省黄冈地区等12个地区建立友好关系。区内有部属大型企业驻沪联络处和各地驻沪办事处15家。1992年底,外地企业来区投资开业的有270家,当年营业额近12亿元。1988年市、区明责分权后,区属企业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建立中外合资企业联谊会。19924月,区人民政府在黑龙江省黑河市设立对外贸易公司第二十九部,专司对俄贸易。1992年底,全区共有三资企业97家,总投资额1.63亿美元。

城区建设步伐加快。采取国家投资、单位自建、集资联建、民建公助以及商品房和侨汇商品房并举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城区综合开发,新建住宅有突破性进展。1992年,区内各类房屋建筑总面积达944万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510万平方米,非居住用房434万平方米。新式里弄住宅130万平方米,居各区之首。花园住宅33万平方米、公寓27万平方米,仅次于徐汇区,位居第二。14年来,全区新建的住宅126.17万平方米,是前30年的7.2倍。区外住宅基地真北新村,建造高层住宅6幢、多层住宅64幢,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疏解中心城区众多人口,支持旧城区改造。80年代,静安寺和王家厍地区分别建成人行地道和人行天桥。全区绿化总面积5.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0.13平方米,有静安公园、西康公园和玫瑰园3座公园。静安区已建成烟尘控制达标区和低噪声控制的安静小区。居民煤气用户12.36万户,普及率达89.6%。

与经济建设和城区建设相适应,区内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也迅猛发展。1992年,全区有中等学校29所(含职业学校),学生2.41万人;小学52所,学生3.98万人;幼儿园117所,幼儿1.7万人;全日制高等院校3所,职工大学、夜大学13所;特殊教育、校外教育和其他教育单位108所。全区中、小、幼教职员工7299人,其中高级教师493人(含中学、小学、幼儿园)。全区适龄幼儿全部入园,1989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幼儿教育先进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99.4%,优良率为90%;高中毕业生合格率为86.2%;育才中学教育改革和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愉快教育卓有成效。1992年,一师附小被评为上海市建设精神文明红旗集体。区内有部属、市属科研院所41家,民营科技企业98家。区科技协会下属专业学会和科普协会等基层组织34个,会员近5000人。有舞厅49家,歌厅116家;影剧场18家;俱乐部、文化馆(站)、少年宫(之家)105个;各级各类图书馆506座;文艺表演团体、文化社团6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纪念地2处;文化古迹6处;报社、出版社19家,出版各类报刊80种;专业和业余艺术院校23所;书店、书报亭、音像制品出售出租点102个;录像放映场所25处,闭路电视播放站4个,用户近万。区内有市级医院4所,市属企业医院2所,区级医院2所,街道医院8所、专业病防治站(所)6家,医学化验所1家,中等卫生学校1所,工厂保健站(室)249个,里弄卫生站121个,私营诊所24家,形成较为完整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区属医院卫生技术人员2209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65人;病床1220张,家庭病床2500张。有市属体育设施1处,区属体育设施7处,业余体校3所。区少体校、军体校历年为国家、上海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1024人。199211月,区主办开开杯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候选人赛19935月,区成功承办首届东亚运动会武术项目比赛。

区境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显现出某些特点:

1.三界并存,地处要津。

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扩张其势力范围,开始由东向西越界筑路,先后筑成静安寺路等5条马路。嗣后,列强瓜分土地,境内长浜路以北大片土地属公共租界,占65%;长浜路以南属法租界,占10%;延平路、徐家汇路以西仍属华界,占25%。从而形成三界并存态势,其中租界地域占区境75%,历时81年。

租界时期是境域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与列强愿望相饽,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占掠夺和殖民化的过程中,通过筑路、建房排管、兴商、开厂、办学等行径,输入西方文明,客观上加速区境城市化的进程。

静安区的开发形成,除列强越界筑路之外,还有两条重要脉络,是租界时期得以大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两大基础条件。其一,仰仗千年古刹静安寺及其庙会的影响。静安寺历史悠久,虽屡遭战乱和灾害,始终不衰。静安寺庙会形成规模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终于1963年,历时83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商贾云集,游人如织。1961年的4天庙会,逛庙市的人数达400万人次。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作用之大,远远超出寺庙本身。其二,凭借吴淞江、曹家渡水陆交通的有利条件。吴淞江处于境内北部边沿,自安远路至成都北路,流经境内北部1.63公里。自上海开埠后,中外商人借水运之便,陆续沿南岸兴建工厂,促进北部中小工厂的发展。清同治元年,租界工部局辟筑极司非而路至梵皇渡,曹家渡一带为列强所觊觎,外国资本家和民族工商业者纷纷在此建厂开店。至20世纪30年代,该地成为一个交通便利、百业兴盛的大集镇。解放后,经过改造、调整和建设,形成境内西部的商业中心。

静安区地处上海市区的中心,土地等级较高。境内共有道路67条,有南京西路、北京西路、延安中路、延安西路、华山路等13条主要道路,有49条公共交通线路;北依吴淞江,有曹家渡、叉袋角等水路交通。客到上海,南来北往,东穿西行,旅游、观光、购物、娱乐极为方便。

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西段的南京西路(成都北路至延安西路),全长2.93公里,东西横贯全境。南京西路具有130年的历史,凭借其地理、人才的优势,从最初萧条马路发展成为今天繁华商街。南京西路、静安寺地区大厦林立,宾馆成群,坐落9家风格迥异的星级宾馆。静安寺的宾馆群,与万商云集的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商城东西呼应,形成上海国际商务、旅游贸易、政治和外事活动中心之一,成为上海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区境地域虽小,却集中12家宾馆饭店,静安希尔顿酒店、上海商城波特曼酒店、锦沧文华大酒店为五星级宾馆,占全市7家五星级宾馆的43%。12家宾馆拥有客房4310间,占全市宾馆客房总数的21.3%,仅次于虹桥宾馆区。静安区人文社会环境优越,趋之者甚众,是国内外投资者瞩目关注的宝地。至1992年底,全区土地批租成交9幅,合计6.65万平方米,出让金3657余万美元,为加快改革开放和旧区改造打下良好基础。

2.南商北工,文教昌盛。

境内以新闸路为界,南部与北部迥然相异,形成两种不同的格局。南部商业繁荣发达,高楼宾馆林立,住房条件优越,环境整洁幽雅,居民文化层次较高。北部工业集中,其特点是:兴办早,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即创建裕源纱厂(今上棉四厂);数量多,1949年境内工厂达3400余家,占全市工厂总数的16.75%;规模小,1954年新成、江宁区工厂共2952家,其中9人以下小型企业2212家,占74.93%;行业以轻纺为主,机电化工次之,解放后,电子仪表业发展迅速。北部工厂多与居民住宅犬牙交错,三废污染严重,厂群矛盾突出,商业网点稀疏,布局极不合理,棚户简屋比重大,居住条件低下,环境设施不善。南商北工的格局虽屡经调整改善,但总体面貌仍没有多大改变。

静安区作为大城市的中心区之一,不仅商业、工业比较发达,而且房地产、中介服务、对外贸易、交通运输、金融、证券、信息、律师、公证、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也比较齐全,有些行业已达到相当的基础和水平。境内教育事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师资力量充足,教学经验丰富,教育质量较高。育才中学、市西中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区第一中心小学等重点特色学校,在全国和全市具有一定影响。文化市场建设初具规模,文化娱乐场所密集,影剧场、文化馆(站)、图书馆、俱乐部、少年宫(之家)、卡拉OK厅、歌舞厅等文化设施794处,丰富着都市人民的文化生活。

3.人才辈出,名流荟萃。

静安区在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众多民族精英,荟萃中外风云人物。晚清及民主革命时期,实业家朱鸿度创办境内第一家近代工厂——裕源纱厂;清末邮传部尚书盛宣怀晚年寓居境内,拥有盛公祠等房产;维新派康有为在王家厍创建上海强学会,创办《强学报》,寓居境内14年;英籍犹太人哈同在境内建造爱俪园;华籍房地产商程谨轩建造境内花园住宅40余幢,被称为地皮大王;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章太炎、章士钊等人假张园发表宏论,宣传共和;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俩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爱国谳员关炯之敢与洋人据理力争,维护国家主权;报界巨子史量才利用《申报》宣传抗日;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两度寓于境内,支持中国革命;国货大王方液仙创办中国化学工业社,与洋货相抗衡;毛巾大王李康年创办中国萃众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今萃众毛巾厂);鸿翔公司创始人金鸿翔开设中国第一家西式时装商店;爱国文学家郁达夫创办新文学刊物《创造季刊》;一代影星阮玲玉陨落新闸路沁园村;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开办大同幼稚园,收养中共领导人子女和遗孤;地下交通尖兵田辛为中共地下交通屡建奇功;学界泰斗蔡元培创办爱国女中;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创办第一师范学校及附属小学;民众教育之母俞庆棠创办实验民众学校;民立中学校友殷夫,成为左联卓越诗人之一,被誉为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驱;民族女英雄李林从爱国女中奔赴抗日战场,为国捐躯;抗日英雄谢晋元苦斗于孤军营,牺牲于境内;健美之父赵竹光创办上海健身房;国之瑰宝宋庆龄创办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在境内居住或活动过的中共领导人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任弼时、蔡和森、罗亦农、彭湃、向警予、胡乔木等。解放前,由于境域的特殊条件,中共地下组织活动十分频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共中央特委机关(特科)、组织部、政治局秘书处、政治局联络处、文库、印刷所以及八路军驻沪办事处都曾设在境内。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均在境内召开。境内有上海大学等革命遗址40余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境内又涌现一大批知名人士。19501992年底,全区被评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生产)者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共901人。全区干部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67人,占干部总数的67%。区内侨、港、澳、台亲属较多,他们为建设静安、发展静安作出重要贡献。

静安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土地十分紧缺,没有扩展余地,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二是区属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城区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区内交通拥挤,住宅建设、旧区改造和市政公用设施欠帐过多,不少地方市容面貌较为陈旧,直接影响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四是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培育尚不完善,与国际大都市商业商务中心城区的功能作用相比,差距甚远。

20世纪90年代,静安区面临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迎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机遇。中共静安区委、区人民政府决定,以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目标,加快实施科教兴区和商业与商务并举的战略,以南京西路全面改造和功能开发为龙头,商业贸易、房地产业、服务贸易、工业为支柱,信息产业为依托,不断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形成能有效实现商品流通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集散功能和服务功能。至20世纪末,把静安区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产业经构布局合理,城市综合功能健全,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城市建设与城区管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环境优美,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一流中心城区。

上一条: 《都江堰志》

下一条: 《天津市志·黄崖关长城志》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